人们常说集美是集天下之美,这里碧水绕城郭,天马山脉孕传奇,是一个有山有水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自五代至清,集美境内先后出过142名文武举人、进士,文官至尚书、侍郎、内阁中书不乏其人,武将官拜总兵、右都督等要职。进入近现代,则兴起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办学新风尚,他在集美构建起自幼儿园至专科的教育体系,把浔江之畔的一方乡土打造成闻名海内外的学村,其“倾资兴学”的爱国爱乡情操至今仍为人们所景仰。在当代,特别进入二十一世纪,集美教育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集美完成了从学村到大学城的历史性蜕变。
古代教育:书院育人
在集美古代教育史中,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局面,如社学、义学、私塾等等,象清雍正二年的浔尾社学和灌口社学属社学教育,高浦的“文山书屋”则属义学,由郑氏宗祠捐认经费。私塾又分村塾、家塾、学塾和义塾等几个类型,集美南轩私塾属村塾,高浦大观公众学堂、大观女学、李衙“书轩”等均属公益性私塾。自五代至清,对集美古代教育影响最深远的当属两大书院,即鳌江书院和凤山书院。
在同安教育史中流传着“东黄西石,南陈北薛”的神话,“西石”指的唐光启二年(886年)入闽县西高浦(鹤浦)的石氏家族。五代后唐天成三年,即公元928年,石氏家族后裔石琚首中进士,成为集美地区入士第一人。宋代,高浦石氏科甲簪缨,有进士12人,其中榜眼、探花各1人,出任尚书者3人,在当时同安县首屈一指。明嘉靖年间,戚继光驻师高浦,于千户所署衙创办书院,时称“戚公院”。自明嘉靖二十五年至崇祯九年整整九十年的时间里,在此修业且考中的进士和举人15人,其中有任漕运总督的郑陞、任户部员外郎的范方,任广西军门守备的张铉等。自此集美之地人文蔚起,文风渐盛,仅明一代,安仁里和仁德里孝取的文、武两科举人、进士有37人之多。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贡生郑羽飏等于原戚公院旧址重修书院,史称鳌江书院,光绪三十年,书院改名为鹤浦学堂。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县张荃在安仁里观灌口凤山地吉,倡于凤山庙旁创办凤山书院,受到当地地方士绅的欣然响应。贡生王三锡、举人陈连榜被举为筹建院董,鸠资募款,经数月书院竣工。书院曾培育诸多仁人志士,如闽南小刀会领袖黄志信、辛亥革命先贤庄尊贤、陈少瀛、庄右南等人。1910年,书院改名凤山小学堂,七年后,即民国6年,陈宗河发起,华侨黄文荣、张永福捐资支持,改学堂为凤山小学校。这两大书院的经费全部由同安县衙给付。
近现代教育:华侨兴学
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暂借集美社的大祖祠正式开学。这一天,原来在集美社里各个私塾读书的100多名男孩走进了这所学校。嘉庚先生创办的是一所中西合壁的新式学校,老师都是从外面聘请来的,学生们学习的是国文、算术等新课程,这就是今天入选全国百所名校的集美小学。
其实早在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集美旅缅华侨曾广庇、曾经苑裔在家乡曾营创办龙山学校和龙山二小,乃华侨在国内办学之滥觞。1915年,二人又创办龙山女学,开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此三所学校后来演变发展成今天的省级文明学校——曾营小学。在集美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兴学华侨。华侨办学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当推陈嘉庚。继集美小学之后,陈嘉庚相继创办幼儿园、集美中学、厦门大学及师范、商科、水产、航海、农林等职业院校誉满中外,形成了从学龄前到高等专科教育的规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区域,为福建、乃至全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随后的六七十年来,“集美学村”一度成为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一直位居厦门教育的船头。同时他还支持和赞助全省20个县市73所中小学的办学经费,据不完全统计,陈嘉庚捐资办学的金额高达1亿美元。陈嘉庚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家天职”的办学精神影响一代代集美海外游子。郑螺生、周文煌、林顺吉等海外华侨纷纷回乡办学。1949年,今集美境内有中专、中学、小学和幼儿园42所,绝大部分为华侨创办或资助,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仅有的。
在陈嘉庚和华侨捐资办学风潮的带动下,各乡村民众亦自筹资金办学。1937年,后溪岩内村民自筹经费,砍树做课桌,用旧大厝做校舍,创办东浦小学(即现今的岩内小学)。锦园村成立家长董事会,筹资于次年创办锦园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民众筹资助学更为普遍。1955年,灌口三社村缅甸华侨陈水成兄弟发动侨胞捐款,筹得巨资在家乡创办灌口中学;1958年,新加坡侨领陈炳炎创办乐安幼儿园。1984年,后溪村民何水法发动苏营、洪村、中堡、郭仔头、东边、西井三千多村长每人投工10日,捐款献料,建成建筑面积达1150平米的东边小学。集体出资建校舍、请教师,村村皆有,由此也延生出民办教师这样为教育无怨无悔付出的群体。上世纪50至70年代,民办教师工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集体支付。
当代教育:百花齐放
“文化大革命”期间,集美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摧残,中专停办,中小学停课,教师横遭迫害和打击,教育教学秩序混乱。“文革”后期,无视教育客观规律,肆意改变学制盲目求发展,小学一度“穿鞋戴帽”,既设幼儿园又开初中班,教育教学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集美教育秩序得了恢复。199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作出将厦门办成“教育之城”的决定。集美区委区政府亦相应制定“教育强区”发展方针,教育被摆上优先展的战略地位。
一方面,集美区委区政府在2003年至2009年6年间投资10多亿元争创省级教育强区,为区属学校进行硬件升级和软件提升,高分通过双高普九和对县督导;引入高位嫁接的合作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效率,让集美从幼儿园至中小学校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取得突飞猛烈的成绩。另一方面,在集美各专科院校升级促成集美大学实质性合并的基础上,集美全力发展高等教育,在规划建设的集美文教区内打造集美大学城。正是由于这一个项目的推动,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一座崭新的大学城,正在已闻名海内外的集美学村的基础上扩展兴起。集美大学城南至杏滨路,东至天马山、高速路连接线,北至厦漳泉高速路,南至集美、杏林海堤,西、东分别连接杏林和集美城市组团,规划总用地面积达31.32平方公里,拥有多所高校,人口总规模预计达20余万人。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吸收了一大批高等府落户。先后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信息学院、华夏学院、工商学院、厦门职业中心学校、厦门职工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中科院与厦门市政府联合创办的城市环境研究所率先进驻。集美大学城传承了集美学村的文教精神,使集美教育更增加了现代化的高校人文配套。
至2007年,全区有省市区属各级各类型校69所,其中全日制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各8所,小学35所,幼儿园5所,成人高校和成人中学各1所,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学校最为集中的地区。
新浪博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