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山,位于河北省沙河县西部渡口村北,扼山川之隘口而形势险要,隐老聃之洞室而文脉深远。明末清初,天运板荡,沧海横流。当此之际,为避乱而寓居广阳山者,有杨思圣、申涵光、张盖、殷岳殷渊兄弟等,皆当时名士也。诸寓贤客居广阳山也,有隐而待时者,有终身不仕者,有仕而复归者。他们在广阳山顶结茅耕田,诗文唱和,于患难之时结下生死之交,不仅留下了一段可圈可点的佳话,亦为广阳山凭添许多文采。 杨思圣
杨思圣(公元1621年至1664年),字犹龙,号雪樵,直隶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年,年四十四岁。幼有神童之目。顺治三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升修撰。历任春坊侍读学士,出为山西按察史,升河南右布政史,转四川左布政史。工诗,擅晋人书法。有《且亭诗集》传世。杨思圣魂系广阳。杨思圣虽然入仕宦游,但却时刻思念着广阳山及其故友。据申涵光《杨方伯传》的记载,杨思圣宦游四方之时,虽为官身,却无一日不曰:吾广羊,吾殷子、申子也。有一次,杨思圣等地方官员入京面君,被评为治行第一。他顺道回巨鹿老家扫墓,不想再复出了,但吏部檄文敦促,杨思圣不得不带病动身。走到河南轵关时病又复发,河南巡抚将此情况具状闻达京师,杨思圣将殷岳召至身边,一起在轵关等候朝廷的命令,并对殷岳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能归乡同殷子、申子重寻广阳故地,读书学道,以乐残年,志毕矣。另据魏裔介在《四川布政使钜鹿杨公犹龙墓志铭》中记载,杨思圣在轵关病危之时还对殷岳说过一句话:我为庸医所误,殆将不振,没之后,魂魄其依广羊乎。 申涵光
申涵光(公元1619年至1677年),字凫盟,一字和孟,直隶永年(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明太仆寺丞申佳允之子,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年五十九岁。少颖异,博涉经史,以孝行学问著名。因父殉国难,绝意进取,杜门奉母,足迹不及城市。其文高洁宕逸,尤长于诗。与殷岳、张盖并称畿南三才子。有《聪山集》传世。
申涵光闻声识人。申涵光在《且亭诗序》中记录了一则他们在广阳山中的趣闻:方天下未乱时,予与殷伯岩兄弟锄茅广羊绝顶,琢地负薪,有终焉之志。已而犹龙来,相得益欢。云中竹屋,灯火青萤,相与奋剑悲歌,各陈怀抱,觉天地苍茫,星辰在下。一日,行丛薄中,林叶飒然,疑有虎,犹龙据片石,负杖叱咤,万壑雷鸣,同行为之神王。予私语伯岩:犹龙英气若此,非老山中者。清王晫在《今世说》中对此也有记载,不过不如申涵光的记录详细。申涵光能从杨思圣的叱咤声中看出他不是甘老于山林之人,可谓眼光独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杨思圣于顺治三年进士及第后入仕为官,屡获升迁,颇有政声。 张盖
张盖,生卒年代待考,与申涵光同时而年长于申,字覆舆,一字命士,直隶永年(今河北省永年县)人,畿南三才子之一。以能诗闻,工草书,善鼓琴。甲申后忽自摧折,以次当贡太学,不受,自脱诸生籍,闭门独坐,读杜诗,岁常五六过,诗亦精进,得少陵神韵。卒后,申涵光刊其遗诗,曰《柿叶庵诗选》。 殷岳、殷渊
殷岳(公元1603年至1670年),字宗山,一字伯岩,直隶鸡泽(今河北省鸡泽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年六十八岁。明举人。清顺治初,除睢宁知县,骑驴之任。申涵光移书劝之,慨然罢归,与涵光唱和相乐。生平好游,后客死于南游福建武夷山途中。殷岳能诗,所作惟古体,有《留耕堂诗集》传世。殷渊乃殷岳之弟也,同为明关南道副史殷大白之子。甲申,京师陷,殷岳入西山与弟渊谋举义,事泄,渊被逮不屈而死,岳匿申涵光处得免。狮脑寨遗迹犹存。殷氏兄弟在广阳山居住的那个山峰有很多名称,诗文中称作狮子脑、狮子峰,方志中称作狮脑寨、秦王寨,而在当地,这里也被称作殷家寨,就是因为殷氏兄弟曾聚集很多人在这里居住过。申涵光《忆山居》诗中也有“结茅山顶已成村,万壑千峰绕一门”之句。据说山顶至今仍有旧寨墙遗迹。至于他们写下的大量有关广阳山的诗,如申涵光《广羊绝顶同伯岩作》、《漆泉寺》,张盖的《广羊山访殷伯岩不遇》、《广羊岭下瞰漆泉寺》等,也有见之于广阳山断碣残碑及摩岩石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