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窥齐中山之境。”《辞源》羊部有:“义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乐县西南部,战国时赵武灵王……。见史记赵世家、读史方与纪要真定府新乐县。”
《魏书·地形志》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与慕容麟战于义台坞(义台即古伏羲台)大败之)。”
在伏羲台出土的石斧、石镰、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层、地貌都证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根据伏羲台周围裸露大量的商周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经河北省文物专家考证,伏羲台龙师殿、寝宫、六佐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对六佐殿进行了维修。
隋大业中,新乐籍著作佐郎郎余令归里省亲,为新乐敬题《羲皇圣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庙已有很大规模。台高约五丈,正殿五间,寝宫三间,山门三间,司香火大小十五间,台庙所占香火地总约五十三亩。
明万历年间,羲台城废,留下遗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庙。《新乐县志》万历本载:“羲台,在县西南十五里,碑字剥落,不可睹视,有城见《魏书》,今城废,遗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东西阔十五丈有余,南北长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庙。”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圣母殿使殿宇三间焕然一新。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历时八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将一个“台庙就圯”的古台破庙修成为台象八卦屹屹然,庙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门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顺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庙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对伏羲台、伏羲庙进行了维修。修复了浴儿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庙诸庙已倾,对关帝、龙王、药王、马王、伏羲后宫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处进行修葺。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庙。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对伏羲庙进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
清代中后期伏羲台庙产已达到二百多亩,庙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间。
解放前后伏羲台配庙全部拆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由人武部、商业、林业占其庙产。文革后期将龙师殿、寝宫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乐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开始对伏羲台进行保护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对六佐殿(原十王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历史、古建专家通过论证,批准复建了龙师殿、寝宫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筑。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娲业绩展室颂羲堂。对伏羲画卦台进行了加固和维修。根据原样重新制安了汉白玉石栏板。伏羲台北侧浴儿池、葫芦头、浴池亭修复一新。
一九九六年为有利于保护,在伏羲台周围修建了4800米长的保护围墙和与人祖庙格调一致的三个仿古出入门。
二00二年复建钟、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办公用房。
二00二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强对伏羲台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庙为核心,着手兴建伏羲文化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规划,并通过国家级文物、历史、旅游专家组的论证。
二00四年复建华胥殿(俗称老娘殿)。
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伏羲台为核心兴建伏羲文化城。经过几年的恢复建设伏羲台、人祖庙已初具规模,二00二年开始对外开放。几年来由伏羲台的门票业务收入,应用于全市文物工作,给新乐文物建设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伏羲台历史文化
上一篇:南宁的介绍
下一篇:凤冈县第一中学【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