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历史

如何解读“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过去,“老包头”常说的这句话说明“复盛公”这一商号开创年代久远。

作为前清及民国期间山西省封建性的商业资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家,山西省祁县的乔姓者在其生意极盛的时候,国内各通都大邑,特别是北方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乔家开设的商号。由于乔家发迹于包头的“复盛公”商号,后来陆续开设的商号也都冠以“复”字,所以人们便把山西祁县乔姓的商号店铺统称为“复字号”。

乾隆年初,祁县的乔姓者与秦姓者在萨拉齐厅当了几年学徒之后便来到西脑包卖起了草料和杂货,当起了个体经营者。乾隆二十年,通过低买高卖,抛售黄豆为二人赚取了“第一桶金”。随着包头经济重心从西脑包一带迁至东门大街,二人便将店铺迁至东前街(今解放路)穿行店处,经营的内容除了杂货,还兼营客栈、货栈,并购置地产一处,建商号“广盛公”,这时候他们已然成为了小财东。“天有不测风云”,某年,时运不巧,亏欠甚多,几乎倒闭,幸亏同行支持才得以喘息、复苏。因此,股东们在欢庆之余,认为这是复兴基业的起点,一致主张改字号为“复盛公”。

“复盛公”在包头蒸蒸日上的时候,为了扩大经营,追求更大的利润,乔家独立资本,又在包头建立了复盛全、复盛西,经营业务各号都兼营当铺、估衣铺、钱铺、粮店等。后还抵债来了南龙王庙一带田地二百八十亩,经营复盛菜园、培植蔬菜。

道咸之间,包头商业日趋发达,人口日益增多,除了经营“六陈行”外,复字号在包头还建立起了较早的商业组织“大行”。既然担任“大行”头领,“近水楼台先得月”,复字号利用其职能便利为自身谋取利益。生意做得如日中天。光绪末年至民国十年之间,包头各殷实商号也跟其他地方一样,发行凭帖(券币)。复字号在包头殷实可靠,信用卓著,所以人们宁愿存放复字号的凭帖,作为储藏手段,而不愿意存储铜制钱。

民国十二年,京绥铁路修达包头,黄河航运愈加发达,包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水陆码头”。随着商业的发展,任何行业所需的资金都较前大增。在这一活跃时期,支垫全城九行、十六社的用款,主要还是复字号,借贷助长了商业发展,也增加了自身的高利贷的利润,复字号在包头发展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

然而,民国十五年,国民军向西撤退,饷粮悉由包头商号筹垫,仅此一劫,复字号便亏损粮食五万多 石,自此,复字号便开始走向衰落。民国二十二年关闭。1950年解放初期,乔财东派人来包头将剩余的资产分给各号职工,1951年复字号店铺停止营业,1952年遣散职工,直到1953年春天,复字号结束了在包头二百多年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刘宏利人人网:/upload_files/2021/10/05/cqyxhprofile

刘宏利新浪博客:/upload_files/2021/10/05/jmsxv2941247167

刘宏利360百科:/upload_files/2021/10/05/ai4e6

刘宏利搜搜百科:/upload_files/2021/10/05/58vm2myHome.htm

刘宏利百度百科:/upload_files/2021/10/05/oqfbw刘宏利百科?from=wk

刘宏利互动百科:http://i.baike.com/home.do

梧桐子专题网址:/upload_files/2021/10/05/eqj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