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历史

*历史文化*

渭南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今韩城市),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20万年前的“大荔人”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韩城俩周古墓群,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名人荟萃,仓颉、杜康、司马迁、杨震、隋炀帝、寇准、郭子仪、白居易、王鼎、王杰、杨虎城、李仪祉等名留青史。《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之地。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当时的京城郊区。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属晋。秦孝公十年(前668)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辖渭河以南地区。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冯翊。新丰、下邽、郑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设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713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数左冯翊。密畤县,当时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下邽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
  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与莲勺同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到渭南,见塬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塬迁至今老城。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
  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佑五年(1053年)该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曰并管。
  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黄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化为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清,隶陕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内陆续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渭南分区时6县共设82区2市621乡,大荔分区时8县共设72区2市580乡,富平县设13区2市96乡。除已划出的临潼、蓝田县外,境内共设136区6市1011乡。  1950年5月渭南专区对县以下行政区划进行了缩编,全区13县共设105区908乡,富平县设10区97乡。剔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92区787乡。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相继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小乡为大乡,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各县相继撤乡,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并小县为大县,今境内共设渭南、蒲城、大荔、韩城四县。县以下区划随即进行了调整,并小社为大社,下设管区、大队、生产队,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42个公社234个管区。
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合阳、澄城、白水、富平县后,各县对县内行政区划重新整编,撤销管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境内的11个县(除临潼、蓝田)共设208个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县在公社之上还设有区工委。1975年11月区工委撤销。1980年1月将蒲城县的高楼河、肖家堡、阿庄、广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到1982年,全区13县共辖304个公社(镇)3939个生产大队21918个生产队。今境内的11个县(市、区),共辖242个公社(镇)3069个生产大队17037个生产队。
  1984年渭南、韩城改县为市(县级),驻地城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按照政社分设的规定,各县(市)普遍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区共设街道办事处2个,乡180个,镇55个,村3139个。
  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了6个乡,华阴县增设了3个乡。
  1990年12月27日民政部【民行批125号】批复:撤销华阴县,设立华阴市(县级),以原华阴县的行政区域为县级华阴市的行政区域。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36号):(1)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驻东风街83号。(2)渭南市新设临渭区,以原县级渭南市的行政区域为临渭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进路。(3)地级渭南市辖原渭南地区的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8个县和新设立的临渭区。原渭南地区的华阴、韩城两个县级市由陕西省直辖,渭南市代管。

作者: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陈哲
个人主页:
个人淘宝:/upload_files/2021/10/05/fapngzhongchengmaimai.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