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华英杰聚义兮,斯楼声名鹊起。南临渭水东去兮,眺秦岭之卧脊……”渭南市固市中学退休老教师韩晓雄所作的《渭阳楼赋》,道出了渭阳楼与渭华起义的渊源。 固市中学是如今渭北的知名学府,曾是当年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前代的人事俱已湮没,渭阳楼却见证着昔日风起云涌的革命史实。 历史烽烟 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在临渭区故市镇东的固市中学内,渭阳楼坐北朝南,楼檐下的“渭阳楼”三字赫然入目,其字体雄浑遒劲,使整栋楼宇更显沉稳厚重。楼前分植翠柏青松,一株老槐树虬然挺立于前,与它常伴左右。渭阳楼共有两层,一楼为三间耳房,二楼女墙环绕,四檐飞扬如峥嵘的头角,振翅欲飞。平日里二楼紧锁,只在每周学生社团活动时开放。 史料记载,渭阳楼始建于1922年,其前身为故市镇东门外的九郎庙。1921年秋当地筹建了原渭南县最早的小学——故市高等小学堂,并于1922年招生,在这期间渭阳楼也得以建成。学校1924年扩大规模后,改为渭阳中学,并开始招收中学生,学校即因渭阳楼而得名。 据介绍,当时的校长韩仲范是北大学生、共进社成员,他聘请了一批北大、北师大毕业生如杨晓初、张性初、李海峰等任教。这些进步知识分子的到来,为以后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与韩仲范同为北大学生的共产党员方仲如,根据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来陕开辟党的工作,于1926年5月成立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方仲如任特别支部书记。从此,渭阳中学便成为渭北革命活动的中心。 渭阳特支成立后,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通过举办训练班、听报告、讨论等,提高党团员的政治素质,积极组织农协,开展农运。到1927年7月,中共渭阳特支下辖支部11个,党小组2个,党员132人。 1927年5月1日,陕西省主席于右任批准在渭北设五一县,与渭南分治。其后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到同年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五一县委,县委驻地渭阳楼,当时全县已发展党员400多人,团员600人。1928年3月24日,受陕西省政府指示及冯玉祥电令,国民党渭南县公署派一营军队和警察包围五一县委驻地——渭阳中学,逮捕教职员党员刘仲哲、高步诱,党团员学生武定一、张醒耀、高尚谦、朱风训、王希晏和进步学生张文化等,渭阳中学被查封。中共五一县委遂转移到信义陈家滩、龙背青龙等村。 渭阳楼是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当时的渭阳中学因此有了“渭北革命摇篮”的称呼。当时处于幼年时期的共产党渭阳党团组织,从创建到成立五一县委为止,虽然时间不长,但以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中坚的广大党团员的努力,也为党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斗争经验和锻炼了革命群众,特别是他们那种传播革命思想、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信史犹在 书声里闲话当年事 在最早建立故市高等小学堂时,据早年在此上学的孟德润老先生回忆,于右任曾为题校名,并镌石刻立碑,后石碑不知所终。1928年当局查封渭阳中学,1936年因社会名流的活动,恢复中学,其后改为渭南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到1937年又恢复党组织,而渭阳楼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是地下党活动的根据地之一。退休老教师尚万龄1947年正在这里上初中。据他说其父尚步杰在那个年代就是五一县委组织干事。“当时他们活动都是单线联系,父亲对这些事情一直守口如瓶,我们都是到后来才从其他渠道了解到渭阳楼的历史的。”尚老师说。 1947年固市中学成立,之后全体搬迁至瑞泉中学。到1959年时任陕西高教局局长的方仲儒回来视察,又使学校恢复渭阳中学的名字,“文革”中一度改名东方红中学,1972年最终定名固市中学。渭阳楼在1960年和1988年分别翻修过两次,而今校舍大楼高耸,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渭阳楼安然落座于学校西南一隅,与学生们日夕相对,琅琅书声中仿佛当年的人事就在眼前。 典故轶闻忆“渭阳” 渭阳楼与固市高中一脉相承。而“固市”与“故市”却有着一段故事,“故市镇政府”、“故市镇中”都用故事的“故”,而“固市中学”却用的是坚固的“固”。因而,“固”与“故”的使用,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明所以,探问究竟。 原来当初修建“故市高等小学堂”,是蒋浪亭所主持。蒋浪亭是蒲城龙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功勋卓著。故市镇在上世纪初年设制分县,成立渭北县行政公署。1921年蒋浪亭时任团长并驻防故市,据说蒋浪亭率部到故市后,他的下属给省府发了一份“蒋公临故”的电报。上级接到电报后,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于是派人来看个究竟,发现原来是因文字而产生的误会。随后上级即发公文将“故市”改为“固市”。为纪念蒋浪亭兴教办学,从小学堂直至渭阳高中,造福乡里,“固市高中”也便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固市中学渭阳楼
上一篇:南宁的介绍
下一篇:小杏子—陕西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