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杨敞(?-前74年9月20日),西汉丞相。汉昭帝时曾任丞相,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杨敞之妻为司马迁的女儿。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司马谈(?-前110)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便留给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康健才(1914~1978),字华生,陕西省华县人。15岁在西北军第四师护士训练班学习,1931年在西北军第三军医院见习,后由少尉军医连续升为中校军医、院长。建国后于1950年参加工作,在凤县卫生院任医师,曾于1950年8月~1954年10月,为卫生院负责人。擅长内、儿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细致,用药经济实惠,医疗效果良好,在群众中有较高声誉。凤县卫生院创建之初,医务人员缺少,设备简陋,工作中困难甚多。他以身作则,带领医护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辛勤建设,使院务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杨广(569~618) 隋代诗人。即隋炀帝。小字阿□。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文帝次子,母独孤氏。开皇元年(581),立为晋王。后阴谋争夺其兄杨勇的太子之位,于开皇二十年(600)得逞,立为太子。文帝暴卒,遂即位称帝。他为了控制江南,满足自己的游乐生活,于大业元年(605)广征民夫,兴修运河,但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坚--隋文帝文帝,名杨坚(公元541-604年)。北周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其女为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赞皇后。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关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宫辅助政,任宰相,总揽大权,进封为隋王。革除宣帝时的酷厉苛刻之弊,深得人心。
陕西这个地方是不是出人才?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