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顶许村之下许社祠堂

历史

古顶许村之下许社祠堂

顶许村最古老、最漂亮、最有价值的祠堂(祖厝)在下许社。
下许社共有两间祠堂,东面的祠堂称下祖厝,西面的祠堂称上祖厝。西面的祠堂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落,为开口厅,有一天井两侧门,左右有过水廊相连。前落的门墩上左右各刻有一长髯飘飘、圆脸壮腰,身着官服的天官石雕。(天官:年画和民俗画中常见,手拿“天官赐福”,或与员外郎、南极仙翁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三星)到如今石雕依然栩栩如生。大门左右各有一圆形青石窗户,圆形窗户在闽南建筑上还是比较少用的,尤其是房屋的正面,可惜的是圆形窗户中间镂刻部分已于几年前被盗走,只剩下圆圆的、空空的窗框。上祖厝为土木结构,厅堂内共有10根约40厘米直径的圆木支撑着屋顶,屋顶下的梁檩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除了刻一些花草外,还刻有麒麟、狮子、龙、凤等动物,其中以凤最多,雕刻构思巧妙、工艺精美,可是,由于缺乏维护,梁檩有许多已被白蚁蛀食,有的已变形,有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若不经维修,不久将有塌落的危险,如今的祖厝,只剩下一条古色古香的长案桌了。在祖厝左侧的过水廊中间的墙壁上保留有一面长64厘米,宽40厘米年代为乾隆年间的“小碑文”,小碑文的内容就是许氏家族的发展、迁徙简史,简史记载,其建祖庙是为“报本追远、识渊源”,“始祖公(许,河南许昌人)汉上柱国左翊将军统兵勘乱镇于同邑(同安)遂家焉”,根据族谱记载后来是在嘉靖年间(1522-1567年)因“祖业耗费,家事疏薄”由(接下是小碑文记载)“懋贤公迁兹仁德里亭坂乡”,也就是迁到下许。小碑文还记载“共糜(花费)白金(白银)贰千肆佰陆拾大圆”,并议有三条维护祖厝的公约,落款的时间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桂月即1793年8月。这块小碑文曾经被人用沙土涂抹保护,直至九十年代才剔除沙土重见天日,保存完好无缺,其书法清丽劲健、功力老到,是幅难得的上乘的小楷书法作品。这是上祖厝最珍贵的东西。虽然上祖厝的装饰已暗淡、木雕的油漆已脱落,失去了当年富丽堂皇的光泽,但是它仍显出古典、粗犷之美。
下祖厝坐南向北,方向与上祖厝相反。下祖厝粉墙一堵,中间院门,只有一落,也是开口厅,两侧各有一小门,其建筑规模与工艺远逊上祖厝。下祖厝左侧墙壁镶嵌一块约1人高的石碑,石碑的基座刻有一只惟肖惟妙的麒麟,石碑碑文完好无缺,其内容与上祖厝碑文大致相同,但其内容较多较细致,碑文记载建下祖厝共花费白银叁佰伍拾柒大圆,这与上祖厝花费的金额相差太大,也难怪规模与工艺相差太多。碑文落款的时间是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6年,三年的时间修建两座祖厝,又于1731年修建下许庵(净心堂),由此可看出在雍正、乾隆年间的下许乃富庶之地。下祖厝的门口两侧现存有四对竖旗杆的基石,据说原有六对,有两对已被毁,在封建社会村里有人当官才能竖旗杆,这代表一种荣耀、身份、地位。根据现在所了解,灌口镇就下许这里竖旗杆的基石最多对。在碑文中有记载许氏家族共有三位进士,并有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得意弟子理学名贤许顺之。如今两处祖厝挂的灯笼均写有“理学名贤”。下祖厝左侧的神龛供奉的是“进士祖”,而长案桌则刻有“许氏季房小宗桌”的篆文字样。以上可证明迁徙到同安的许氏家族是丁财兴旺,人才辈出,从两处祖厝碑文和净心堂龙柱,楹联石柱的现况看,下许村民的保护意识还是蛮强的,只是最近二、三十年间逐渐淡泊了,以致上祖厝变危房,净心堂古物被盗。
下许祖厝两处保存完好的碑文是反应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物证,是研究乡土历史、家族发展史的好材料。

了解更多集美风土人情,

个人能力秀主页,/upload_files/2021/10/05/ukh7afreezes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