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历史:元+至+明

历史

浦江历史:元+至+明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县人吴渭创“月泉吟社”。是年发檄征诗,遍及东南六省,延请方凤、谢翱、吴思齐等,评定甲乙,刊成《月泉吟社》。
元至元(1264~1294)年间 麟溪郑德璋创郑氏家塾“东明精舍”。
元至正四年(1344) 达鲁花赤那海主持修复城南浦阳江久决之江堤300余丈,整修大南桥,并建亭于桥侧。
元至正十年(1350) 二月十五日宋濂举家自金华潜溪迁居青萝山下。
明洪武十五年(1382) 县设僧会司于白佛寺,道会司于太极宫。明代县内佛教甚盛,新建庙宇有21座。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册定户口,全县计有户21592,口99675。
明正统三年(1438) 龙德寺塔大火,栏楯、扶梯等木结构尽毁。
明正德九年(1514) 儒学迁至县城东南隅原城隍庙址(今县人民政府址),而在原址(今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址)建城隍庙。
明嘉靖二年(1523) 清田税,平权量,规定一律用官秤、官斗,民间秤量工具均需送官校勘印烙。县城城池门栅建成,共18座。
明嘉靖五年(1526) 知县毛凤韶纂修《浦江志略》书成,共8卷。
明嘉靖十六年(1537) 知县龙复礼捐俸买田16亩,在学宫之南开凿大方池,名起龙(后俗称学塘),在东岸建声远楼(后名鸣铎楼,俗称钟楼)。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知县韩叔阳编印《宋学士全集》35卷。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增辑重刻,名《宋文宪公全集》。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宋学士祠建成于学宫之东,以纪念宋濂。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十月动工改筑土城为石城,以防倭寇侵扰。至三十七年完竣,周5里,设正门4、偏门5。
明万历二十年(1592) 知县周尚礼纂修《浦江县志》,三十八年刊。四十六年知县黎宏道又修。均失传。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文昌阁改建为书院,名“文昌书院”。
明崇祯十年(1637) 知县吴应台编修《浦江县志》书成,共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