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岛上最后的越国守望人

历史

西山岛上最后的越国守望人

翻开2001年苏州大学社出版的《西山镇志》,名列"其他文物保护单位"栏第一条的是"诸稽郢墓"。摘录如下:诸稽郢墓:在秉汇村诸家河头与陆家河头之间。诸稽郢,春秋时越国大夫。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曾派诸稽郢出使吴国,通过重贿太宰伯嚭求和,是越国功臣之一。据清康熙年间西山慈里人王维德的《林屋民风》载,消夏湾陆家河秦嘉铨(秦存古)在营造别墅开凿池塘里得一石碣,上有"越大夫诸稽郢之墓"字样。字体古朴苍健,似秦汉时人所书。秦嘉铨即于该处封土树碣,并请故里诸姓渔民守之,还为此作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甪里司巡检暴式昭重修,俞樾重书墓碣。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翻阅至此,不由福至心灵,浮想联翩,认为此条目所言绝对不虚。依据有四:一是太湖西山岛虽是太湖三十六岛之首,但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属于越国辖区的(苏州为吴国)。敬王二十六年,吴王夫差二年,吴国于此大败越军,越国被迫求和,越王勾践入吴为臣,吴王夫差得越国美女西施后,即在西山营建消夏别宫。故而太湖洞庭西山旧称夫椒山;二是西山岛上著名的景点消夏湾与明月湾、画眉池,便是因为吴王夫差当年曾携越国美女西施在此避暑、赏月而得名; 三是据地理形势看,太湖为吴越交界地带,站在海拔336.6米的西山岛主峰缥缈峰向南眺望,浙江吴兴大钱镇等遥遥在望。太湖四通八达,本无险可守,故自古无有割据太湖者。但太湖虽非兵家必争之地,然军行间道,却必借这个面积79.82平方公里的状如"路口"的西山岛而行,故吴越之争必在西山;四是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越国终于消灭吴国,越大夫诸稽郢到西山消夏湾(今秉汇村)隐居。
诸稽郢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很能干的大夫,生卒不详。2500多年来,诸稽郢坚强的爱国气节和杰出的外交成就,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尤其为太湖洞庭西山人民所敬仰,因为他隐居在西山消夏湾后,缔造了恩泽万代的太湖消夏湾渔业文化。
据《古文观止》的记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被越王勾践战败,射伤脚趾,重伤而死。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今太湖西山)伐越复仇,大败越师,为其父亲报了仇。越王勾践狼狈不堪,带领五千残兵败将逃至浙江会稽山上躲起来,同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太宰伯嚭向吴王求和。吴王夫差拒绝越国的请求,声称斩草必除根。夫差在副将伍子胥、华登的协助下,在太湖训练水兵,在西山操练兵马。深挖洞,广积粮,筑高墙,设置兵防,故而西山岛上至今仍有以"兵场"、"马村"、"军坑泉"命名的村庄,据说在高山峰顶的还留有当年的防御工地——夹墙弄等古迹。
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再次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听取了大夫文种的苦肉计与美人计,命令大夫诸稽郢到吴国去求和。于是,诸稽郢带着二人渡江到对岸,冒着被吴王当场诛杀的危险,最终求和成功,使夫差接受了越王勾践缔结盟约的请求,收下了勾践贡献给夫差的美女西施,停止了吴国对越国战事。
就这样,夫差在诸稽郢充满睿智的冒死劝解下,陷进了勾践的圈套。致使公元前482年,有了充分准备的勾践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国都姑苏,使国力空虚的吴军大败。这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诸稽郢为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复辟"的宏伟计划的实现作出的杰出的外交成就。诸稽郢凭借其炽热的爱国之心与出色的演讲才能,未动一兵一卒,使越国转危为安,并终于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然而,深知天下君王大都是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诸稽郢识时务,懂大局,他在这个时候激流勇退了。他把异国太湖西山岛上这个气候适宜、景色旖旎的夫差用来避暑胜地的消夏湾,选为了自己的隐居地,并把这片四季花果不绝的鱼米之乡,作为了人生的最后归宿。
就这样,越大夫诸稽郢之墓坐落在了洞庭西山岛缥缈峰下的诸家河接驾桥南堍,历经二千五百多年,其墓穴未有任何移动。
据《太湖备考》记载,该墓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由甪里巡检、廉吏暴式昭重修,立碑怀古,追思诸稽郢之爱国热忱。
"备考"又记,该墓穴为空穴,乃为转移盗墓者的视线;其真穴离接驾桥百来步远,在社壇半堂门前。康熙年间,当地山民秦存古曾在那里挖井,见下有一穴,内有石门。从门缝照见内有悬挂大夫之棺材。秦即迁移井址,把洞穴重新封堵。
墓地周围民房,多诸姓,均为诸稽郢之后裔,濒湖业渔,民多聚族,家有宗祠。如今宗祠已经拆除,改建民房。相传,当时墓地有青松翠柏,还有百年合抱大树。现有数棵银杏大树,挺拔矫健,郁郁葱葱,象征着爱国大夫万古长存的高风亮节。
越灭吴后,诸稽郢把当年吴王携西施休闲的消夏湾水域,变成了他及其他的后裔们的繁衍地。越人(浙江人)庆祝战争胜利的喜悦,越人传统的渔业生产的快乐,水产种植收获的高兴乃至男女爱情追求的风俗,在那里至今举目可见。例如每家有船,有菱塘,藕荡、茭白塘、芦苇塘、莼菜荡;用露钩虾网牵鱼(牵鱼露钩钓从浙江湖州大通桥买得),鱼池埂上种蚕桑……更有诸氏著名的十番锣鼓集体敲打的喜庆形式,造就了他们这一个极富浙江风情的近百户的快乐氏族。
诸氏的思想、文化,沿袭至今,形成了与岛上其他地方风格迥然不同的消夏湾渔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