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为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西端两大地质构造的交汇带,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莲峰揽翠、首阳双冢、天井幽谷、石门夜月、太白云海、君山夕照、灞陵观潮、高崖花会、鸟鼠同穴、长城古韵、五竹积雪、鹿鸣惊梦、索林涛声、双门踩浪、船崖巨舫等16处旅游景点。
渭水长虹灞陵桥
灞陵桥有“渭水长虹”之称的灞陵桥,飞跨渭河南北,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其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以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桥的顶部为飞檐式廊房,共十三间六十四柱。桥两端四角斗起,脊耸兽飞。整个大桥结构独特,工艺精美,雄伟壮观。
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历史上许多名人要员都为灞陵桥题写了匾额、对联、诗词。其中蒋中正先生题有“绾毂秦陇”,孙科题有“渭水长虹”,以及“江南才子”于右任题有“大道之行”,字体苍劲有力,引人上进。外爱国名将杨虎城,国民党要员何应钦均题有诗词对联。
“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几经劫难的灞陵桥,风貌依旧,更显不凡。现如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它已成为渭源乃至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
陇上碧莲---莲峰山
“孤鹤泪烟雨,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一首清爽之作,给陇上碧莲莲峰山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KM处,因九峰环峙,状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这里山势险峻,植被茂密,文物众多,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被美誉为古丝绸南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93年,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莲峰山景区共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形态各异的陡峭山峰,11万亩的森林为这九峰披上了四季长青的绿衣和群芳争艳的罗裙。山间四时各有不同,真可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节,水落石出,山间四时也。”山顶清泉涌波,流水潺潺,山腰古松参天,丛灌密布。置身其间,可赏险峰秀岭,阅南花北树,闻鸟语花香,游古刹仙阁。阵阵松涛似钟磬不绝于耳,缕缕雾霭如罗纱轻笼山崖。真有一种不看岷山千年雪,错把莲峰当蓬菜之感。
自西汉以来,莲峰山就是丝绸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唐番古道的重要驿站。那挺立于山巅的马武挂鞭树,相传就是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时,被此景所迷,便屯兵于此,每日上山操练时挂鞭之处。
古雅通幽---首阳山
与莲峰山遥相呼应的首阳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KM处。其势巍峨高峻,郁郁葱葱,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主峰宛如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恰在山弯之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安详略带阴暗。优美的环境,确凿的史事,造就了这里难得的珠联璧合式的人文地理。
“天下五首阳,唯有渭源真。”据史料记载,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耻食周粟而隐居于此直至饿死,首阳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刻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篆的“百世之师”和“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墓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肃穆。顺通幽小道上止墓后数十步,便是供奉伯夷、叔齐圣像的清圣殿,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多次拆除修缮已使它风格大变。但首阳山做为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依旧古雅肃穆,向世人默默沉诉着那古远而悲壮的历史事实
石门--夜月映碧波
位于首阳山西北侧的石门,因两座石崖东面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
石门以内地势开阔,每当皓月当空月下石门便呈现出一派山静水恬的诗情画意之景,古人称之为“石门夜月”,列为渭源八景之一。解放后,渴望发展的渭源人利用这两山对立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可蓄水五百多万立方米的石门水库。26公顷的水面犹如一圆明镜,使得青山倒影,悬崖垂立,又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现代风景线。
登山望湖,轻风徐徐,快艇驰骋,碧波翻涌,青山依偎,蓝天相衬,水鸟翩跹,鱼儿跳跃,这种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双峰对峙石门开,夹岸深深月照来”。府扬国赞如看到今天此情此景,也只有自愧不如了。
神奇美丽---天井峡
天井峡在渭源县城25公里处。有一横亘15华里的史前峡谷,它虽未及美洲大峡谷的规模,但峡谷之险,山峰之秀,景色之美丽,传说之多。无愧为大自然神工鬼斧之佳作,它是大自然厚待渭源的又一物证。
天井峡当地名叫解(gai)板沟天井峡景区山有情、水有意、处处皆景。峡谷两侧一座座形体不同的石峰峭崖,有的独成一峰,妄自尊大;有的并肩而立,亲亲热热;有的象扇面;有的象麦垛;有的如奔跑的猛兽;有的象俯冲的雄鹰,真是千姿百态,变化莫测。这里的水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它的出口犹如天井,喷涌而出,聚合了悬崖落下的水珠,从山而降的瀑布,汇成了涓涓溪流,如同一匹脱缰的骏马,左冲右撞,驰骋峡谷,向往在原野,归宿在渭水。
矗立于峡谷深处的仙女屏,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她那青灰色的哨壁,是多么的坚强可靠;顶端的苍松翠柏,总是在那里遮风挡雨;下面一湾青草山花又是何等柔情,难怪仙女洗澡时要这里更衣休息。而旁侧的淋仙瀑,一如既往,依旧温柔多情地将甘露飘洒飘洒……对面山崖上的窥仙洞,就更显得深奥莫测。那形象逼真的象狮崖,虽庞大无比,但其含情脉脉的姿容,又不觉令人遐想万千。三百多米长的一线天,真乃绝佳境地。还有那令人神往的水帘洞,傲然独耸的金顶,小麦积、含情脉脉的梁祝峰,神奇诱人的乾坤窑,慈眉善目的毛公崖,香气弥温的柏香崖,昂首屹立的金鹿峰,展翅翱翔的鹏崖……使您目不暇接,如痴如迷,留恋忘返。神龙汲水,卧龙潭、锁龙峡、有龙就有水,有水就有龙,真可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开井峡,十五里峡谷,十五里画廊,山奇水更美,人在画中游。
云端仙境---太白山
太白山在渭源县城西南25km的杨庄乡境内,有一高耸入云,高峻陡险的山峰,相传这里是太白金星的修道之处,故名曰太白山。又因其惊险奇绝,有华山之险,便称它小华山。
太白景色太白山海拔3400米,从山底到山巅的相对高度达1000米以上。它一峰独耸,众山环拱,气势雄伟。从山下仰望,山体如剑,直刺蓝天,殿宇呈瑞犹如天宫,使人寻觅探险之意油然而生。太白山分一山两沟,东边为小甘沟,西边为大甘沟,两夹角处的冲积坡上,金碧辉煌的“接引殿”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万花丛中迎接着八方来客。
从大甘沟沿山而上,路经四个缓冲平台,便到太白山山巅。当地人这样形容它“海拔三千三,离天二尺三,不知路多远,八十一道弯”。登上太白山顶,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云海翻腾,群峰峥嵘,若遇晴天,渭源,陇西,临洮三县一览无穷。极目远眺,苍山如海,峰恋层叠,绿海黄浪,层林尽染,锦秀河山,尽收眼底。这时,呤上一首毛泽东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跎。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更有一番情趣,别有一番诗意。
千百年来,人们为太白山的众多美景起了不少绝妙的名字:龙眼显圣,风摆浪声,神仙卧洞,八仙过海,石缸探底,双手扳崖、猴子拔蒜,寺顶积雪等,真乃一山多景,景景传奇。置身太白,如临仙境,登高远眺,心旷神怡,真是“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
神工鬼斧---双石门
双石门位于渭源县城南50km处的双石门,自古以来就是进入藏区的主要通道之一。通道内岩壁陡峭,对峙成峡,形成石门之势的,又何止一两个,真是过了一门又一门,一门更比一门险。
在峡谷中,有小石门、大石门、一线天,卧龟石、众僧拜佛,群仙问道,奇观异景,目不暇接。在两山之中,还有一片诺大的高山草原,一年四季这里情换情移,尤其是夏秋时节,杜娟吐翠,百花争艳,耗牛成群,牧笛声声,羊群连上天边的白云,分不清是白云还是羊群,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牧羊图。然而,不出赛外不远行,在渭源县境内就能欣赏到这如此壮观的高原牧歌,真叫人始料不足,感慨万千。
鸟鼠同穴---鸟鼠山
在渭源县城西南10公里处,有一座不凡之山,渭水从这里发源,也是鸟鼠山成名的原因之一。
它属西倾山余脉,象一条腾飞的巨龙,昂首起伏,蜿蜓东去。这里的鸟儿因无树筑巢,就栖息在洞穴之内。有一种褐背地鸦,因久不飞翔,翅膀退化,双腿则十分强健。它白天在外觅食,晚上就钻进洞穴,并在洞内垒窝、产卵、育雏。而这洞穴为老鼠所造,里面住着老鼠。鸟鼠同居一穴,彼此相处和谐。老鼠在里面打洞,鸟儿为其站岗放哨。鸟儿有时站在鼠背上,啄食老鼠身上的寄生虫。
在鸟鼠山南侧的密林深处,有三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了“品字泉”,品字泉边建有禹王庙,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而建,至今香火不断。有人称赞鸟鼠山“名山矗立万千山,渭源水经代代传”。
古老雄浑---秦长城
渭源境内的秦长城,沿山起伏,有隔一里有小烽,十里一大烽,雄伟壮观。城垣下历层清晰,秦瓦遍地。
秦长城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秦长城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过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的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时,途径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寺庙建筑后院正殿一座,前院左侧偏殿一间,院东厢房三间。这里曾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
一路拾级而上,溯着历史的足迹,崖壁上开凿的一个个佛洞依旧向人们展示昔日的辉煌。佛洞之佛,有坐有立亦有睡,姿态万千,容貌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慈目含笑,有的狰狞凶煞,有的和蔼可亲……
色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