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的是尧王墓,其位于菏泽市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又名尧陵。尧王墓南距黄河金堤约1000米,封土直径10米,高5米。虽历经水患,尧陵仍存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祭文碑”和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座。
帝尧陶唐氏墓碑立于尧陵封土前,墓碑阳面共25字,为濮州知州缪润绂书。碑正中大字为“帝尧陶唐氏墓”六个大字,上款书“皇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下款书“濮州知州缪润绂立石”。祭文碑乃明嘉靖二十四年秋濮州知州薛孟率百官致祭尧陵时所立,现仍立于尧陵之前,碑高195厘米,宽84厘米,厚26厘米,龟趺龙首,碑文如下:“越嘉靖二十四年,岁次已已,八月享卯朔,越五日乙末,东昌府濮州知州薛孟等谨以羊一豕一,致祭于帝尧陶唐氏之神。曰:惟神当天地气数之中,开万古文明之治,阐精一而心学之要始,传官天下而揖逊云风始著,是以峻德则天而荡荡难明,放勋配地而悠久不息,殒落于二十八载之后,卜谷林之胜以幽居,既湮灭于千百年之间,按谷林之迹而复不见,允宜封表崇祀无疆,孟等兹于仲秋之届,用司笾豆之供,尚、飨。”全文162字,行草,依稀可辨。
院内有石碑数块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现已所剩无几。陵南500米还有尧母庆都陵,陵西350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等,1935年黄河水患中被毁,而现在却仅存墓、碑、龟及柏等文物。
史料记载,尧,姓伊祁,名放勋,系轩辕黄帝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约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皇览》说“甲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今鄄城县境。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载:“尧十五封唐侯,国于陶邱(今山东定陶),故称陶唐氏。”20岁继异母兄帝挚为天子,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境)。《尚书•尧典》之称为天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列为五帝之一,“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就是说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尧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
尧在位时,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时,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便微服访于民间。化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濮州志》记载:“尧陵前有元人立碣,时嘉靖初,都御史陈公风梧委知州张寰建尧庙”。但由于尧庙所处黄河下游,且屡遭水患,而今元碑及尧庙建筑无存。文革期间,红卫兵用挖井的方式,把尧陵方圆六十多亩地的土方被挖掉。后来因出水太多,不得不停止挖掘。1979年2月,尧陵被鄄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善于用人和治国有方的尧还是避免不了几千年的自然更替。尧陵在一次次的黄河水患中屡兴屡废,于今也只有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