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苏御史牌坊

历史

菏泽——苏御史牌坊

这次带大家去听故事:欣赏鄄城城南富春乡境内的北王召,那里不仅有具有蒙古特色的村名,还有一栋明代官方制造的牌坊——苏御史牌坊,它精美非常,堪称经典。
苏御史即苏述,明濮州(今鄄城北王召)人,二十二岁(正德八年)中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落第,同年携妻带子同赴京,入太学攻读三载,并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屡考屡败的苏述不折不挠,在三十五岁(公元1526年)时,终于考中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历任都察院浙江道监御史、山西巡府,加封资政大夫。因治民有功,崇祯下旨修建牌坊以扬其名。在牌坊的横梁上上书(阳面)“苏述御史牌坊大明万历丁未年立” ,(阴面)刻有“陕西巡抚浙江道监察御史进士苏述”15个大字,横梁正中立书“圣旨”二字,极有气魄。
牌坊延请嘉祥名工巧匠,精雕细琢,历二载而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气势宏大,横跨14米,高约15米,雕刻精美而壮观,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由于黄河泥沙淤积,牌坊大部分被埋在地下;又因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三梁石雕大部分被破坏。2003年暮春之际,北王召村因开街修路,考虑有可能对埋在地下的牌坊造成损害,为保护现有文物,当地村民自发集资6万多元,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经过4天的发掘,使这个长眠于地下一个多世纪的御史牌坊重现于世人面前。
据甲申十月《重修碑记》记载,民国初年,黄河屡次决口,牌坊遂沉积于地下百年。现苏姓居民最多的苏老家村民告诉我们,约在1935年黄河决口,由于水患紧急,石料难寻,村里就把最上层的坊顶部分拆下来堵了决口,至今难寻,故成今日之憾。
探寻北王召的由来,苏式族人介绍:古代人称蒙古为北国,那么蒙古帝王就是“北王”;而“召”为蒙语的“庙宇”的意思。“北王召”用汉语解释就是“北王庙”,为苏氏宗庙也。如今北王庙依旧,只是村民把乱七八糟的杂物放在院子里;北王庙成了别人的仓库。但漫步北王庙内,精美的雕梁画栋仍残存着昔日的辉煌;而砖雕精美细腻,使人惊诧于建筑工匠们高超的技巧。在这里睹物思怀,借凭吊古人情思,却也别有风情。
苏述文武全才,著述甚丰,著有《孙子集解》、《三关纪要》、《法家剖集》、《奏疏》、《建旃琑官》、《云中纪要》等书。为官三十年余,各阶段都有诗,文合订本刊刻行世。但文武全才的苏御史终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明隆庆五年(1571),苏佑带着“大宗自表高阳裔,帮范犹存濮水滨。门阀转高看不见,几回双泪落风尘”和“欲返离以合,祛伪以真而未能也”的遗憾与世长辞,享年八十,葬于濮州城东北白云庄,礼部遣主事梁孜,谕祭官葬。
他落寞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半栋精美的牌坊给后人瞻仰。
据苏氏族人介绍,因为苏御史牌坊的出土,这些年又招来不少多文物贩子的垂诞。几年前,苏氏祖坟上的石羊被人盗走。为了保住仅存的两栋石仲,苏老家村委会把两位“老人家”请到了村委会。现它们寄存在村委会的屋檐下,有点怪异,也有些许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