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叶县的历史名胜,不得不提的就是知县宅

历史

提起叶县的历史名胜,不得不提的就是知县宅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总占地面积16848平方米,共有41个单元,153间房屋。整座县衙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国北方地区对称的庭院式建筑结构布局,突出了我国北方地区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粗犷、端庄、古朴的建筑特点,受南北方经济及文化交汇地域的影响,该建筑在木作、砖雕技术等方面融入了南方建筑工艺精巧、细腻的部分特点,为研究中国古代南北建筑流派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提供了实物依据。做为叶县县衙中的知县宅,是县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也别具一格,可圈可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代建筑总是体现着一种简洁朴素、不大操大办的风格。明朝衙署的设置也是有规制的。为显示等级差别,各级官员衙署的建筑结构包括油漆彩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分,不得逾越,甚至对各级府第厅堂的间架结构及木构件绘饰也作了详细规定,而叶县县衙知县宅也体现了这样的建筑思想。因为楚人尚左,左为贵,所以知县宅位于县衙建筑东侧副线,由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组成,是一座结构严谨,高敞轩昂的庭院。在知县宅大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石雕,只见两只瑞兽头顶圆鼓,默默地立在那里。这种石雕称为“门当”。在门楣上方有四个圆柱形木雕为“户对”。根据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门当户对”一词起初的本意与现在的意思也大相径庭。“门当”与“户对”最早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所谓“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因门当、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不过,由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很讲究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该词渐渐就演变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门当户对”。

推开两扇朱漆宅门,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便是知县及其家眷日常起居的场所了。小院里鲜花绿树互为映衬,更显一派清幽雅静的气氛。知县宅作为县衙建筑单元中相对比较个性化的场所,檐枋的彩绘虽也是以雅无墨旋子图案为主,但比起大堂、二堂、三堂来,它的画面少了几分严谨,更多了几分活泼。知县宅房前的单檐飞椽前端,都绘有“卍”字形,“卍”是梵文,被读做“万”字,有吉祥万福之意。三间正房的穿插枋云头也匠心独具的绘制成了有牙、有口、有鼻、有眼的象头。从侧面观赏,大象栩栩如生,仿佛正在向远方眺望。象,在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在古代,南方被称为蛮夷之地,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政府为与少数民族沟通,就选派通晓南方民族语言的人为官,称为象。《礼记·王制》载: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大象仪表威严,古代又把象比喻为法。《尚书·舜典》曰:象以典刑。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官员远赴他乡,异地为官,它也是南北方文化交汇的重要特征。知县宅正房雀替上的彩绘也独出心裁,两只透雕孔雀展翅欲飞,姿态妩媚,羽毛通体绘成黄色,点缀以橙红、靛蓝,更显得娇艳欲滴,惹人怜爱。在古代“五行”说中,黄属土,土属中央。在住宅上,也不忘突出知县在一县中的至尊地位。

拾级而上,进入知县座北面南的起居室。透过摆放有序的桌椅、茶几等生活用具,我们仍不难感受到封建时代里渗透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繁文缛节。这张颜色暗淡却仍透出几分考究的顶子床,就是当年知县与其夫人就寝的地方。因古代官员的任职讲究回避,为方便他们的生活,朝廷便准许其家眷一同前往。东西厢房便是子女起居的场所。大家稍加留意,在三间正房西侧的角落里,还有一间很不起眼的小屋子,称为“西退室”。每逢知县在家中会客或临时处理公务,家中女眷就要回避。这间小小的“西退室”,此时就成了她们临时的栖身之所。反映了封建时代不准“妇人干政”、家庭无关人员不得参与公事决策的严格法纪。也有人认为这是“男尊女卑”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原因。知县宅正房有一楹联:小有清闲抱弦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此联摘自王羲之《兰亭集序》集字联中诗句,从中透出知县在处理公务之余的闲情雅趣。

知县宅大门外右侧另有群房三间,是知县宅保卫人员的办公场所,主掌此处安全保卫。整座宅院门前左侧植有一棵桂花树寓意“主贵”,并有一株千年树龄的木瓜与桂树前后相望,共同见证了封建社会时期在叶县历任官员的荣辱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