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要览

历史

名声要览

李沧区历史悠久,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内既有商周古文化遗址,又有名人墓葬、精美建筑和摩崖石刻等,其中古城顶遗址、大枣园牌坊、竹子庵、三清洞、李村基督教堂、仙姑塔、康有为墓原址和明真观为李沧区重点保护文物。自2002年开始,区政府启动文物保护工作,对大枣园牌坊、古城顶东夷人文化遗址、仙姑塔、竹子庵等8处区级重点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名胜古迹
一是古城顶遗址,位于李沧区十梅庵村东侧,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处商周时代的古城堡遗存,占地约一公顷。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此挖壕沟,曾挖出过石镞、陶器、骨器、青铜器等。1955年冬和1956年春,当地农民修建水库时,又发现了青铜短剑、铜鼎、骨针、卜骨、石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并在北部靠山沟处发现夯土城墙基础,厚约两米。1958年扩建水库时,又在深土层的断面中发现已坍塌的穴居洞室,内有很厚的灰土层,其中发现有陶片、石器、兽骨和贝壳等珍贵文物。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刘敦源教授率历史系师生曾多次到此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部分出土文物现存于市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系。
古城顶遗址是市内四区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文化遗存。它的发现,为研究李沧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目前,十梅庵村正在筹建古城顶遗址公园,对遗址以公园的形式进行保护,逐步增加展现商周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使文物保护能够很好地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二是大枣园牌坊,位于李沧区大枣园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清政府为表彰多次升迁并教子有方的王柱今及其子孙而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王柱今的孙子王懿,曾为雍正之师,历任户科给事中、顺天府尹、大理寺正卿、工部右侍郎等职。康熙五十七年任会试主考。康熙五十九年钦命到新疆巴里坤总督屯田、戍边、灭灾,政绩卓然。王懿廉洁正直,不徇私情,曾上书弹劾九门提督陶和气与刑部尚书巢可托贪赃枉法、朋比为奸案。王氏家族在清王朝的发展史上占据一定的位置,而且教子有方,为善乡里,堪称当朝一代师表。
大枣园牌坊为一处两座,两座牌坊间距80米。两座牌坊形状及大小基本相同,皆为四柱三间,全石雕筑。顶部牌楼为斗拱承檐之仿木构型,精雕细刻,气势非凡。东牌坊坊额两面均横刻“龙章三锡”四个楷书大字,下一层横额竖刻王柱今履历:“初封文林郎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奉政大夫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三封中大夫广西按察史司督学佥事加三级。”西牌坊坊额两面均横刻“义方式训”四个楷书大字,下一层横额上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和孙子王懿科举应考的名次。顶层牌楼文革期间被毁。2002年,李沧区政府启动文物保护工程,根据“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对大枣园牌坊按原貌进行了全面维护修缮,使其恢复了往日风采。
大枣园牌坊是目前青岛地区唯一幸存的一处功德石牌坊。
三是竹子庵和三清洞。竹子庵又称“玄阳观”,位于李沧区戴家村北山,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年间重修。竹子庵为道教建筑,分东殿和西殿,依山而建,气势非凡。道观西侧有五级石塔。“文革”期间,道观及石塔均被毁。
竹子庵遗存有多处摩崖石刻和碑刻,主要有“金丹早成”、“紫竹埜林”、“重师玄风”、“道义千古”、“灵隐玄阳”等。竹子庵周围翠竹茂密,山奇林秀。原址有银杏树一株,粗须三人合抱,应有千余岁。玄阳观已于2007年7月修复并对外开放。
三清洞位于戴家村北山,高2米,宽4米,深10米,曾是一处古人居住、避难的场所。洞内曾供三清神。洞外建有静修道庵,庵前有石刻——“洞天第一”和“虎”字。“文革”期间,三清神像及洞前道庵均被毁。
竹子庵和三清洞周围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面北沿戴家村后的山间小路拾级而上,沿途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东壁有一间隙,宽约一米,高数丈,名曰“神仙梯子”,又似“一线天”,直插云霄。再转而折西,登高而上,有巨石阻路,须小心攀援。此处有“虎龟把门”景观。踏门而入,眼前豁然开朗,四周群峦环抱,风光旖旎,秀美壮丽。若在春天游览,映山红遍野怒放,游人会以为误入“桃花源”。其内有三清洞、南天门、北崮顶、老子天然石像、海底岩等景观。登南天门,纵目远眺,阡陌纵横交错,水库波光粼粼,桃园尽现目下。登北崮顶,可观“山外有山”,云缠雾绕之胜景。折而向东,可观犹如鬼斧神工之石门胜景。自此向南下行,便可回到竹子庵。目前,此处景点常年有游客来此观光。
四是仙姑塔,位于李沧区于家下河村,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是为纪念该村贞节奇女于姑娘,由当地乡绅及村民捐资而建。于姑娘,姓于名更,自幼心地善良,“容止庄静,生而好洁,性婉顺,得亲心。”23岁时,因不满封建家长式包办婚姻,绝食多日而逝,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民间传说,被当地人奉为“仙姑”,争相捐资立塔。仙姑塔的修建,表达了人们对仙姑反封建行为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自由的向往。
仙姑塔,高21.8米,为八级八角密檐式建筑。斗拱承檐,叠涩挑出,乃仿木构形之砖塔。塔之轮廓,清秀匀妥,微有卷杀。塔基为石质,并嵌有阴刻铭文,由清末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王垿撰文,王锡极书丹。铭文记述了于仙姑的生平事迹,民间传说及修塔缘由、经过。底层神龛内供奉于仙姑塑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二层塔身镌刻有王垿撰写的“贞闺仙迹”四字。檐角饰兽头并悬有铃铛。塔周院墙环绕,内植花草树木,更显高塔之高耸秀美。
“文革”期间,塔周院墙被毁,塔身亦遭一定程度破坏。1984年,原崂山县人民政府确定仙姑塔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李沧区政府启动文物保护工程。目前,仙姑塔修复保护工程已顺利完工,以仙姑塔为依托的民俗文化广场也正在筹建当中。
五是明真观,俗称“沧口大庙”,最早建于现在的沧口飞机场内西侧。1940年日军修建飞机场,明真观被迫迁移,按原貌在晓翁村重新修建。
明真观分前、中、后三层大殿,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玉柱擎天,飞檐高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内塑像精雕细琢,神态逼真。四周院墙环绕,内植花草树木。
明真观的祭神以道教为主,儒、释、道三教兼容。既供奉玉帝、老子,又供奉佛祖、孔子、关公、岳飞、八仙等。当年的明真观声名显赫,香火兴盛。每逢庙会,明真观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明真观的保护,李沧区政府把原貌修复明真观列入了区政府2003年重点办好的九件实事之一。2005年4月5日修复对外开放。
六是李村基督教堂。德国强占胶澳后,德国基督教信义会(亦称路德会),派遣传教士昆祚等来青传教。1900年,昆祚、和士谦二人在李村选定建堂基地,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邵约翰来李村主持修建完成。
李村教堂可容纳200余人,堂顶建有钟楼一座,在教堂后院另有房屋多间,院子面积有600多平方米。依此作为高等教会学堂,招收各地学生百余人,住校学习,邵约翰任校长并兼任教会牧师。“文革”期间,该教堂被占用,堂顶钟楼被毁。1983年由基督教会收回并进行维护修缮,1984年恢复宗教活动。
七是康有为墓原址。1924年春,康有为在李村枣儿山自选墓地两亩,修筑寿堂。1927年,康公病逝于青岛,子女尊其遗嘱,将其安葬于生前自选之墓地。
原墓封土,直径4米,高3米,环以高1.5米石砌挡水墙。墓外建一石砌弧形防水墙,长约170米。墓穴为砖混结构,墓面西向,墓前植有松树八株。墓碑用黑色花岗岩雕成,高2.22米,碑面镌“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阴刻墓志铭,皆由吕振文撰书。
1984年,市政府决定迁建康墓,新墓位于浮山之阳。原墓葬基础仍留存于枣儿山。
2002年8月12日,李沧区政府将以上八处景点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是李村华人监狱。位于山东省第二监狱内(李村)。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他们将胶澳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在青岛德县路设立“欧人监狱”,在李村设立“华人监狱”。1903年落成启用。
李村华人监狱专为关押华人之用。其建筑为德式风格,红砖、红瓦、圆拱门,设有监房、教诲室、工厂、行刑室、瞭望台等。1939年前后,曾按原貌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护修缮。解放后,原建筑大部分被拆毁,仅保留“E”字形二层楼房建筑一座,并遗存德文“李村华人监狱”牌匾一块,现存于市博物馆。
九是古石围子。在卧狼齿山上,有一段用石块垒摞而成的石围子环绕山顶,长约200米,为圜圆形古城堡式样。相传是太平天国时期当地乡绅为防捻军而设。但据有关专家考证,此石围子可能在原始时代就已开始垒建,以后战争年代又进行重修利用。目前,此类石围子在青岛地区已发现四处,另三处分别位于李沧区十梅庵围子山、李沧东部围子山和城阳区崂山水库旁的王乔崮山上。其中以王乔崮山上的石城堡保存最为完好。
卧狼齿山风光秀美,山上曾有七神庙。还有自然形成的石盘、石碗、石勺等自然景观。
十是纺纱厂日式建筑群。由于青岛交通便利,胶济铁路及津浦铁路沿线又是产棉区,原料来源充足,加上我国劳动力低廉,因而日本于1917年至1935年的18年间,先后在青岛建立了九大纱厂。九大纱厂中的钟渊纱厂、富士纱厂、同兴纱厂、宝来纱厂(华新纱厂)分别是青岛国棉六厂、七厂、八厂、九厂的前身,皆位于李沧区。目前,这些纺织厂房仍保存完好。
十一是烟墩山。同治版《即墨县志•墩堡篇》载:“墩堡与今制不合,缘系前朝(明朝)防倭设立……”在浮山所十八墩中列有“楼山”。由此可证,在明朝防倭时,曾在浮山所辖之十八墩中,楼山墩即为其一。而如今的烟墩山则是楼山西端临海处的一个小山头,地势险要应是海防前沿,后人称之烟墩山,即当年所为楼山墩(烽火台)无疑。
“七七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51军于学忠部曾在胶州湾沿岸修挖防御战壕,烟墩山处的工程颇具规模。并由此向东经大村庄至山东头挖一条战壕,以御敌人由其它海域登陆进犯青岛。此壕在1938年春日军侵入青岛后重新整修,用作防御抗日游击队的袭击。
烟墩山在日军占据的8年中,数以千计的爱国军民被日军残杀于此,是当年除五号炮台刑场外的更大更秘密的杀人场。烟墩山是中国人民抵御倭寇的烽火台遗址,它记录着日本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的血债史实。
十二是营子村,俗称“北营子”,位于青岛第二毛纺厂以北、板桥坊河以南的四流中路路段上。明朝洪武年间为防倭寇,朝廷在此设营讯,当时的军营为屯垦戍边性质。营子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同治版《即墨县志》“武备、营讯”载:“清同治十五年,又分灵山卫、唐岛口、柴胡荡、古镇口、夏河所头、营子、麻湾口、会海口共八汛,各千总一员。”其中“营子”控制瓮窑、漏山(现在的晓翁村、楼山)一带。胶济铁路开通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这里建起了日资富士纱厂(即国棉七厂,后改称第二毛纺厂)、同兴纱厂(即国棉八厂)、太阳鞋厂(即青岛橡胶二厂,现改称黄海橡胶集团)等。使即墨、平度、胶州等地和外省市的劳动力大量流入,营子村形成半工半农的局面。营子村也由原来的侯、王、高等姓氏为主的家族,衍变成为一个以十几个姓氏为主的居民群体。
十三是楼山战役旧址。1949年5月下旬,从城阳方向挺进青岛市区的人民解放军32军95师在楼山和烟墩山一带同国民党守敌进行了一场激战。驻守于此的国民党军队,依仗山头地势之险和碉堡火力负隅顽抗,人民解放军迂回到楼山东部将敌击溃,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楼山防线。
十四是李村古河道的商周遗址。2002年3月,青岛市文物工作者在李沧区李村古河道杨哥庄段发现了两处分属商周和元明朝代的古代生活遗址,并出土了部分青岛地区罕见的珍贵陶片、瓷片。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将李沧区的历史推到遥远的商周时期,而且为研究李村河流域以及我市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