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思扬古村落(七)

历史

皇思扬古村落(七)

蟹形屋与三眼井

皇思扬郑姓先祖居住过的地方。五间三进两头有横屋四面包围。前面东西两向有大门,各伸出一条道路,对称的弯曲,酷似蟹钳,中间是个大禾坪,禾坪两边有两口“三眼井”,为蟹的两只眼睛。前面有高于别处的围墙,这样就让这“蟹”有了勃勃的生机,所以人称蟹形屋。为什么先人要建成蟹形?有什么禅机?无证可考,不得而知。蟹臂有力,还有锲而不舍的执着,且可横行,他的横行却又是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尊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难道先人就这个意思?更有意思的还是那两个“三眼井”。井是人们熟知的,且都大体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水质、水温、水位,还有就是井台、井盖的设置罢了。这里的两口井的井盖,就是一个一米直径的青麻石大圆盘,上面开有三个圆孔。既是安全起见,也有别的含义。有人戏说,人要有三只眼,一只眼看自己,一只眼看别人,还要第三只眼看世界。郑氏先人也是这么戏说的么?不管世界怎么在变,这“三眼井”不论是春夏秋冬,近有水田浊水,但这井的水质、水温、水位始终不变。还有这井的井台设计,可谓用尽心机了。二十四块条形青石拼成八卦状,排列中蕴含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据说开始排列方位有误,事事不顺,后经堪舆调位,得以意愿。这三眼井的水养育了郑氏十二代人,这是实实在在的。

说起这蟹形屋,还有一段佳话。皇思扬萧、杨、许、郑,四姓人居多,郑姓最迟落基。郑氏先祖是海丰公平人,因为多祝最早成为粤东物流的集散地,商贸繁荣,郑氏先祖常到多祝经商,因此和皇思扬的肖大公、杨大公过从甚密,成为知交,遂邀他来皇思扬落居。郑氏先是老家难舍,婉言谢过,后经不起萧、杨义重意诚,遂来此建基立业。萧、杨大喜,萧以白银两担相赠,杨以十亩宅基地拱送,传下一段佳话。皇思扬多姓人家一直和睦相处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养正山房

养正山房是皇思扬杨氏富绅杨恒德所建的学堂。它座落在皇思扬村西边,地处围村边缘,占地面积为900多平方米,而其建筑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就从这点上说,可见主人的心胸怀开阔和精通建筑上的留空艺术。主体建筑坐东向西,一厅两房,大门前是一条开阔的长廊,由两根水桶般粗的圆木支撑着屋檐。在长廊的上壁,画满了花草虫鱼、名家书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此地非彼地。前面的开阔处有一大大的花坛,鲜花长年不败。长廊一头是一个八角形石门,长廊另一头是一个六角形的石门。这里的玄机不得而知。走进六角门,走过天井,又是一厅两房。长廊外东侧是一个露天的石板楼。石板楼由砖柱、长石条、大块石板构筑而成。此楼下面就是水塘,闲来无事,可在此观鱼赏月,此心悠然。

养正山房南临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那时小河水深水净,河上有一条小石桥,小河两岸翠竹果树延绵不断,真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养正山房近水,有水塘、有小河,前面开阔,远可眺南山。其寓意;得水之灵,可上南山。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幢主建筑至今还完好无损。纵观整个山房的布局,依其地形之势,发其水土之利,做到了无序却有致。

鹅卵石长巷

长短宽窄不一的卵石小巷,村中有几百条。或宽敞或幽暗,九回八折,疑是无路,却有洞天。当你穿着木屐,或是赤脚走在上面,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怎样的一种心情?那是一种纯净了的快乐,或是一种信息的跳跃。在那个“水泥”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这种实在求变、拙朴美观、且富于健身的理念,那是一种天赐的智慧。如是,也许每个鹅卵石都有一个故事。这小巷确实有过很多故事。小巷既是通道,又是村之间,户之间的君子界碑。若是你长时间在此环境居住,你可以隔着墙判断出走在外面的人是男是女,是过家闲聊的,还是做工赶路的,又或是匆匆的、无序的那是小偷。如是小偷,他一定很难逃脱,当你跑出这条小巷,而在小巷的另一头,早己有人挡住了。皇思扬的小巷要比平原上的地道战复杂得多了。曾有不少游人说,他走了大半天还没找到出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