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门
大兴门,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位置在古村城门顶北面,故又俗称“北门”。此门分内外两度城门。内门向北,楼棚上是北帝(玄天上帝)庙,始建于康熙元年。道光廿三年重修北帝庙时,因考虑到风水(北煞)及防卫问题,在原城门之外连墙建一小瓮城,再建一城门向西,命名“大兴门”,便成为有内(向北)有外(向西)两度城门的现状了。
城门座落在村中至高点,居高临下,城门内墙几近一米厚,外砌青麻石,墙设枪眼若干,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外门楣上石块阳刻行楷“大兴门”三字,十分遒劲,门上框灰塑五个红蝙蝠,兆意“五福临门”。站在城门上,东、西、北民居一目了然,数十座古屋栉比鳞次,如蛟龙起伏;城门左右两侧五十米处,各有一口颇大池塘,人们称之“龙耳”,虽有点牵强,却也协调壮观。
关帝庙
当你走进皇思扬城门的时候,第一个欢迎你的就是关帝庙里的关老爷了,他在这里己等候了340多年了。这个关帝庙并不辉煌壮观,但它的站立就不失为一道风景。那硬山顶的龙凤呈祥,镬耳式风火山墙的灰塑图案、绿色琉璃瓦、山墙前面的石柱,都显示了他的威武不减当年。
关帝庙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村人和睦共处,忠诚好义的故事。据说村中的杨氏先祖杨带泉在此定居后,几经奋斗,艰苦创业,逐渐兴旺,甲丁繁衍,到了第三世祖杨一腾时,遂想在“城门顶”建个祠堂,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登上城门顶一看,此处正是龙脉所在,有龙脊,有眼睛、有耳朵,坐东向西,颇有鹏程之势。风水先生问:“要建什么?”,杨说:“此话怎讲?”风水先生说:“建祠堂,杨姓好,建寺庙大家都好。”杨老先生没作考虑,马上说:“那就建关帝庙。”于是清康熙元年正月初七兴工,四月初二日落成。
关老爷就是在这里默默地、忠心耿耿地守候了348年,有寂寞,也有欣喜。到了过年过节,特别是“打蘸”,这里可不是一般的热闹可以形容。加上周边又是萧、杨、许氏的祠堂,别的不说,就说那鞭炮声,那红纸屑,就够你想象的了,一夜之间,皇思扬人把附近的巷道都实实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毡。皇思扬偌大的古围村,多姓人家居住,一直和睦相处,这和他们一直恪守的忠义有关。文化大革命时,村中好些古迹都遭到了破坏,关帝庙却一直保存完好。这就是历史的证明。
圣旨牌坊
皇思扬“介寿诒谋”圣旨牌坊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嘉庆皇帝因广西新太协副将萧凤来战功卓著,依制连下圣旨六道,赐封萧凤来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为武功将军和夫人,表彰其父萧元高积德行善,教子有方,继承和拓展了前人的计策和谋略;其母曾氏贤良娴淑,举止庄重,含辛教子,使之果成国家栋梁。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萧元高夫妻俱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承兵部尚书蒋攸铦、兵部侍郎董教增同奏,嘉庆皇帝御书“介寿诒谋”牌匾一方赐萧元高夫妻,以祝其夫妻大寿、赞其夫妻功绩,并恩准建造牌坊传扬。嗣后萧凤来官至右江总兵。
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楼,柱为方形,明间柱脚前后各置一石狮,尽间各置抱鼓石,上部正、背面龙凤板分别为竖排阴刻楷书“圣旨”、“恩荣”,中间两面均镶御书“介寿诒谋”,正下方刻圣旨原文,背面刻奏折,龙凤板边框及额枋浮雕精美花卉、人物图案。牌坊气势雄伟,图文并茂,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工艺精湛。该牌坊被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魁楼
武魁楼,原名官厅,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萧氏六世祖志君公主持完建,因志君公有七子三十一孙,多人在朝为官,故称官厅,又因其新建且规模大,厅井多,又称“新楼阁”、“九厅十八井”,志君公之孙萧凤来登武进士,后称武魁楼。武魁楼坐东向西,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四合院式七开间布局,单檐布瓦硬山顶,四角设有三层碉楼(己损坏)。外表看,它并不豪华、雄伟、张扬,却张显了朴素、厚实、庄重。这可能和主人的性格、所好有关。志君公之孙萧运开、萧凤来等虽官武将而雅爱翰墨。果其然,青石门框,不设台阶,进得门去,便是一个宽阔的天井,第二进是为主厅,明次间不设墙,利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构架上盖的桁桷。那些采用精细的圆雕、镂雕手法,雕成的民间习俗、故事传奇、花草虫鱼的构件,描金绘彩,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值得你好好品味。这些构件都是由那些八角形石柱或圆形的木柱顶起,上面镏金溢彩,下面宽敞明亮。当你身临其境时,也许能体会到主人的那种雅爱翰墨的情怀。第三进为后厅,明间设祖牌神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楼也是等级森严、贵贱有别的。主、客、仆,官大小,朋亲疏,他们的居住,饮食、接待都有较严的规定。
2000年11月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