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思扬古村落(五)

历史

皇思扬古村落(五)

主要建筑简介

皇思扬城门

皇思扬村的至高点,即“城门顶”或“寨内顶”,因门楼坐东向西,故名“大西门”,系该村主要村门之一。该门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雍正年间由举人杨秉智主持重修,门额上那块青麻石阳刻楷书“皇思扬”门楼石匾,为此时所嵌。她标志着皇思扬走上了全盛时期。有家就有门,国家如此,小家也如此。门是一个标志,标志主人的身份,标志主人的贫富。

门楼砖木结构,拱门宽2.37 米、高3.18米、厚1.55米。墙中间有凹槽,木栅、木闸可由上放下。厚厚的门就可以关闭了。大门的正上方,有两个长方形小孔,象是一双眼睛,长年不眨注视着风云变幻。

门楼高大厚实,平添了几分威严,无论你是走进还是走出,都会有着别样心情:走出去,站在至高点,放眼望去,心情开阔,那宽敞的卵石台阶,让你身正体直,轩气凛然;走进去,中间是协天宫,前后左右是各姓祠堂,数百年来,初一、十五,村中各姓村民都会前来上香,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那爆竹的红纸屑铺满所有街巷,那种喜庆,那种欢乐,那种祥和,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家族观念特别盛行的中国土地上,多姓祠堂建在一起,这种习俗并不多见。逢年过节,这里真是热闹非凡,和睦相处可见一斑。这一切似乎都由正中的那个关帝庙的关老爷牵引着。“忠孝无余地,春秋不老天。”

皇思扬城门,系明崇祯年间皇思扬杨氏二世祖东阳公主持所建。其时,按设治防御之需,围寨并建城门,主门雄据于村西最高处,背依关圣庙,居高临下,扼守一方,称大西门。清雍正年间四世祖秉智公(文举人)牵头重修,用青麻石阳刻皇思扬三字嵌于城门上,后遂以皇思扬而名村焉。

城门虽历尽沧桑,屡经战火,然保邑人,其功厥伟,至今三百余载,依旧巍然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