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居

历史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所在地,名曰沙洲,实则是一个台状的宅地,因其地形狭长如船,所以又叫“船形上”。四周为开阔的田垅,一条清澈的金水河从院后穿过,垅中有狮、象 两山分立金水河两岸,狮山如奔,象山如扑,连着南端看似闸板高耸云天的五主峰,形成故居所在地有名的“狮象把水口,金板铲龙门”胜迹。南面远处矗立群山峻 岭的中笔架山,是由三座大山的山尖并排而成的一个大笔架,正好与故居读书楼遥遥相对,据当地老一辈谈论:正因为沾了笔架山灵气,才出了魏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物。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 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1951年土地改革时,这所房子被分给魏源之房族后裔魏华柏等几户贫下中农居住。1994 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将故居内住户全部迁出,收归国有。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进行了维修。
现存的魏源故居是一座两栋正房两栋厢房的木结构四合院,座西南,朝东北,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土围墙。通面阔约43米,通进深约54米,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主米。槽门位于正房的左前方,朝向北偏东20°,系过亭式木构架房子,曾毁圮多年,1994年按原貌修复。从槽门进入院内,是个晒坪,面阔约 22米,进深约16米。过了晒坪,就是故居的主体建筑,平行排列的两栋正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正屋的一边是魏源父母的居室,另一边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后面正屋的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左侧厢房亦为平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曾被故居内住户改建得面目全 非,2000年维修时恢复原貌,现辟为魏源生平业迹展览室。右侧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五间正房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魏源就在这里启蒙读书的,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橙仍保留陈列在此。观故居,睹遗物,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少年魏源挑灯夜读和“狗不识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