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__十堰的文化魅力

历史

我的家乡__十堰的文化魅力

一个鄂西北的小山村是怎样变成汽车城的?十堰市有哪些古代生命的遗迹?巨大的金殿是怎样搬上武当山天柱峰顶的?……随着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十堰》的播出,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引导人们走进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山地,告诉人们许多曲折而又神秘的故事。
随着一集又一集节目的播出,我坐在电视机前,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期节目有没有一条主线?或者说是什么东西让十堰市具有这样的魅力?一时间思绪纷纷,难以理出个头绪。当时在北京作节目时,因为时间紧张,关心的是一段段的对话和解说词,没有仔细考虑这样宏观的问题。直到开始看有关温州的节目时,听到解说词强调温州人精于计算、有经济头脑,才突然意识到,是文化,是文化赋予了十堰无限的魅力。
文化最简单的表达就是:“文化是人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有了人,也就开始有了文化。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自身。因此,如果我们要对十堰文化下个定义的话,可以说十堰文化是生活在十堰地区的人类改造自然、陶铸自身及发展其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积淀。十堰文化的内涵很丰富,《走遍中国》节目组主要选取的是古代石器文化、武当文化、民间文化和现代的车城文化、移民文化等内容。
十堰市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寻找生命的遗迹》展示了“郧县猿人”的发现过程。可以想象,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郧县人”就在汉江北岸的曲远河口生活栖息,当他们从河滩里拣来砾石,打制出一件手斧时,他们就在改造自然、创造文化。曲远河口学堂梁子上发现的200多件旧石器,虽然粗糙,但已经带着人类的灵气,进入了“文化”的范畴。而像这样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十堰地区有60多处,此外还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100处。如此悠久、丰富的古人类活动的遗存,为我们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史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如果想用电视媒体全面展示十堰地区的石器文化,几十分钟一集的专题片可拍若干集。
武当山是十堰地区最高的山峰之一,它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自然山水的秀美,关键在于人类给它注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从“武当山”、“太和山”、“仙室山”等山名的命名,到“七十二峰”、“三十六峰”、“二十四涧”这些神秘的数字;从骞林茶、榔梅果、千年艾等奇特的植物,到黑虎、龟蛇、乌鸦等神秘的动物,都被人类赋予了道教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太和万物、天人合一。因此,我们可以说,武当山已不再是一座天然的山,而是一座历史的山,道教的山,充满文化意蕴的山。
《峭壁上的故宫探秘》展示的是武当文化的器物层面。一条条神路,一座座宫殿,是古代人民顺应自然、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建筑物,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武当文化的物态层次。至于说创制这些建筑物的技术,由于岁月的流失,有些已经失传。专题片的编导带着好奇的眼光,在武当山探秘:古人为什么要选在武当山修建道观呢?故宫和武当山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呢?金殿没有安装避雷设施时,它靠什么来避雷呢?中国最大的镏金铜殿是怎么搬上金顶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作为嘉宾,谈了自己的看法,解说词里也有一些阐释,但看过节目后,总觉得没有说透彻。也可能有些问题本身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三丰与武当山》展示的是武当文化的行为层面和心态层面。太极拳的一招一势,八卦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演练出来的养生、搏击的精华。道家、道教肯定现世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的意义,长期不懈地追求长生,想方设法地养生健身,为中国人创造了丰富的养生文化,武当武术就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道士张三丰继承前人养生功夫的精华,创立了以太极拳为核心的武当功法,其刚柔相济、清静自然的特色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太极拳已成为世界各国都有爱好练习者的体育项目。
《武当山下飘出的歌》展示的是武当文化中的民间文艺风采。在武当山背后一个被秀美山水环绕着的小山村——吕家河,男人女人,老老少少都喜欢唱民歌。通过唱民歌,山村里的人们学到了历史知识,传播了道德观念,抒发美好的爱情,化解了耕田的疲劳。口耳相传的民歌是千百年来民众日常精神状态的积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飘荡在青山绿水间的悠扬曲调是 秦巴山区民间的缩影和结晶,具有叩人心扉的魔力。
《从小山村到汽车城》反映的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艰苦的创业历程和十堰人的汽车情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各地的汽车工人和科研人员,从四面八方来到鄂西北这个荒凉的小山村,举火烧荒,挥汗建厂,历尽艰辛,使十堰变成了现代汽车城。节目着意描绘了车城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展示了现代十堰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
《为了南水北调》从建设丹江口水库入手,试图通过当年的一些故事,把观众带入那个艰苦奋斗,忘我创造的年代,激起人们对大坝建设者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十堰人民为了南水北调,不仅奉献了均州、郧阳两座古城,而且奉献了几十万亩良田。几十万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是怎样与迁入地居民相处的?他们是怎样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这些内容当然无法在30分钟的节目中反映。但是在“为了南水北调”这个题目下,我必须对观众说“十堰人不仅为丹江口水利工程奉献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而且许多人为了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奉献了自己可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