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珂堂楼

历史

刘韵珂堂楼

刘韵珂堂楼

刘韵珂(1792—1864)字玉坡,号荷樵,汶上县刘楼乡刘楼村人。嘉庆十九年科拔贡,先后任刑部郎中,徽州、安庆知府,浙江按监使,四川布政使,浙江巡抚,直至浙闽总督。同治初年(1862年),刘韵珂以耳聋目昏,年老体衰为由,辞官回乡。
刘韵珂堂楼位于汶上县刘楼乡刘楼村。刘韵珂故居原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坐北朝南,院落前后四进,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布局讲究,错落有致,显得古朴庄严。院内月门花墙,山石水池,相映成趣。但是大部分建筑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被破坏,现仅存有七间堂楼。
刘韵珂堂楼墙体全部用大青砖垒砌而成,坐北朝南,楼长约30米,宽约12米,高约9米。每间楼都设有前门,二楼前后墙都有窗户,造型别致,保证了阳光的充足照射和通风。建房所用木材全部是从南方运来的名贵优质木料,虽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没有一丝的变形和松动。
刘韵珂所书《小坝口重修文昌阁碑记》现存于汶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