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新世纪以来是曲靖版画的裂变与分化期。 2l世纪,曲靖版画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管理、技术革新等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个画家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各自拉开了距离,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是这一时期的新追求。[4]
“云南版画对新时期的美术曾经做过两大贡献:一是在创作实践中率先应用本体语言大胆追求形式美,破了‘形式主义’紧箍咒,这是占了丰富的民族素材的先机;二是创造了‘绝版木刻’这一独特技法,现已被全国版画界广泛推广,开花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其初衷为节约板材,这就是沾了‘穷’的光。一‘穷’一‘富’,亦‘富’亦‘穷’,这也是身处西部的云南版画家的真实写照,其内涵当然不仅限于物质意义,所以要求突破发展,云南版画任重道远。”[5] 云南版画在新时期的思考,其实也是曲靖版画要继续发展的思考。进行版画队伍的建设、群体意识的构建,扩展版画艺术的包容性,在曲靖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发挥各自在创作观念和技法上的特色,形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题材,以及强化版画新语境,告别“风情”,回归自我,是曲靖版画能向艺术领域纵深进取的方向和希望所在。
曲靖版画的创作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短暂的泛滥和消沉后,目前又有了新的起色,一大批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版画作者加入,呈现出后继有人的好势头。黎炬、杨永胜、李永刚、詹骥等青年才俊保持着创作与探索的热情,默默地积攒着力量。他们是曲靖版画有实力的后备力量。
2000年,原曲靖师范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地区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成立曲靖师范学院后,美术学系开设版画教学课程,随后成立了“版画艺术研究所”,添置了版画制作设备。曲靖版画有了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和培训机构,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方针,从深度和广度上刺激着版画的创新与发展,并取得可喜成果。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李永刚的《高原春秋》获铜奖,李成忠的《金色阳光》、黎炬的《栖居之七》、杨永胜的《祥云飘过》、朱锐的《云南印象·西蒙》、詹骥的《游春·留痕》、李俊华的《栖息地》、陈凯的《秋荷》、薛丽的《山妖之六》入选。同年,杨永胜的版画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台湾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黎炬的《阅读城市》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李永刚的《高原春秋》入选韩国“中国美术今日展”;杨永胜、黎炬、李俊华、詹骥、朱锐、陈凯等画家的多件版画作品入选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版画精品展”,作品赴欧美巡回展出;詹骥的《石之六》等10件作品入选香港东方艺术《东方版画》……
李俊华的《针叶林》、朱锐的《空谷牧音》入选第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李俊华的《唐风》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获铜奖;朱锐的8件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詹骥的《石之六》、朱锐的《彩云之南·红土地》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金彩奖”展览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画家们的苦苦探索分不开。显然,版画要以精到娴熟的表达技巧为前提,但若一味迷恋技巧而缺少精神思考,作品肯定是肤浅的。因为艺术的当代性不但是由形式技巧构成的,而主要是由作者的思想观念铸就的,最终取决于艺术家的思考深度与精神境界。就中国当代版画目前现状来看,“已不是语言的陈旧,而是精神的失落。”[6]从题材方面讲,要有更广的视野,不仅关注现实生活,更要关注社会动态、关注历史递进、关注环境变化,努力以个人化的方式将独特通过视觉图像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在创作手法方面,当下版画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黑白木刻为单一形态,套色、水印、丝网制作等大大丰富了创作手法,石版、铜版、塑版等多种材料被运用到创作中。纸张、版材、颜料是版画创作的必须元素。“自然材料审美特性的被认识、被利用又是人类长期生活实践和审美能力日趋提高的标志”[7]甚至数码版画等新画种也有人进行大胆尝试。在此重点介绍曲靖几位有代表性的青年版画家。
多年来对版画的研究与实践做出过许多成绩的版画家杨永胜,不满足于现状,于2004年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国际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MFA学位。在留学期间,他积极创作版画作品参加国内的一些美术作品展,并在留美期间三次参加夏威夷大学艺术系研究生作品展,作品在当地的英文报刊上发表;参加檀香山华人美术作品展,两件作品被火鲁鲁市政艺术项目收藏;2009年9月在夏威夷大学艺术系举办个人作品展。作为曲靖走出去的版画家,他将多年对版画的研究和曲靖版画的优势带到美国,并在留学期间发扬光大,无疑是曲靖版画界的骄傲。
在新时期的创作中,黎炬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还是技术革新等方面,都在进行全方位的转型与思考,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与其他画家有很大的差异,“油画专业的底子使他特别重视版画艺术语言的探究:间接、复数、媒介、肌理等概念和技法实验大大丰富了版画表现形式。” [8]他以严谨的透视关系和明暗对比、光影写实技法为语言手段,创造出《栖居系列》、《城市风景系列》、《肖像系列》、《灿烂阳光》等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应用的还是绝版木刻的技法,但在材料应用、印制方法等方面又有很多创新之处,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特征。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在表现技法上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能歉收并蓄中外古今版画的优秀因子,来路正,潜力大。他在版画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经常从创作中总结经验,以成熟的理论指导创作实践,这样提高会来得更快更扎实。
从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开始,李俊华的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美展,《唐风》获“铜奖”。他对传统木刻进行了专门研究,并积极创作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传统版画十人展。在新世纪,他不断对新材料、新技法进行研究与探索,使绝版木刻技法在传统水印版画中得到发展,开创了绝版水印木刻的先河,代表作品有《栖息地》《唤醒沉默》等,后又迷恋于应用综合材料在版上直接制作痕迹,同时嫁接绝版木刻技法进行新的探索,代表作品有《城市碎片》系列版画作品。从题材上对城市发展中的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作品构图新颖,色彩丰富,版画语言明确,只有走向综合,才能产生这样的图式。尽管作品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样的实践与探索,无疑会将绝版木刻新的可能推进一步。
詹骥对版画有较好的感悟能力与创新意识。他的《游春·留痕》《寒梅冬馨》等,以夸张的语言体现出画家灵动的创造意识和绝版木刻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在《反击·羽》《迷彩·靶场》等作品中,表达的人物大气、简括、精纯,性格开朗粗放,在技法处理上既大气又精雕细刻,具有一种力量感和阳刚之美,又具有现代品质、丰厚的文化含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李永刚以丰富的地域资源为题材,创作了《高原春秋》、《高原幽梦》、《高原赞歌》、《静观·味象》、《高原》等布局雄奇、气势粗犷、风格独特的高原组画。他的高原系列大都采取全景式构图,吸收传统绘画因素,视野宽广,大气高远,将峰峦起伏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动物巧妙组合。山峦错落有致,色彩瑰丽,人物、动物多置于近景处,倚斜多姿,富有动感。他以绝版木刻奔放、多变的刀法,突出块面结构,在多变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应用中表现出优美的节奏、旋律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高原春秋》获第十届全国美展的铜奖。
从以上画家与作品可以看出,当下曲靖版画创作在思想观念、创作技法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各个创作者在风格与内涵上逐步拉开距离,在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学术品位上有了多向度的追求,这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征兆,相信不久的将来,曲靖版画创作将迎来一个新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