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上世纪90年代,是曲靖版画的式微与消沉期。20世纪90年代的曲靖版画,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数量比较多、基本水准有较大提高,但在全国性的版画展评中没有一件获过金奖,关注度有所下降,发展呈现整体“下滑”趋势。随着领军人物郭游调离曲靖,杨德华、卢汝能、李成忠三位老版画家相继退休,还有部分作者弃艺从商或转向,曲靖版画人才出现了大幅度流失,短期内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况。
1991年3月,在全国美术界前辈李桦、李忠翔等老画家们的倡导支持下,成立了曲靖版画院,为曲靖美术创作起到了龙头和示范作用,它集中了曲靖本土的优秀美术人才,老一代艺术家坚守阵地,一批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李锦荣、黎炬、杨永胜、管玉斌等也加入到版画创作队伍中来。他们充满朝气、思想活跃,为版画创作带来新气象。
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大展中,曲靖有5件作品入选,其中有3件为版画。在专业性全国版画展中,曲靖版画院的画家及曲靖的版画作者们更是成绩突出,管玉斌的《新嫁娘》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继第十届全国版画展之后,曲靖有30多件版画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作品展和其他专题性美术作品展。其中,从1992年至1998年,在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上,曲靖共入选16件版画作品,并有2件获银奖。这些成绩及入选数量,超过了不少省的总和。一个地区能在全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充分证明曲靖版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曲靖版画异军突起,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地以及勤于探索、执着追求的大批艺术家的努力。曲靖版画家们的生活背景,是一片无穷无尽的莽莽红土,这里只有高远的天空和天空中静静漂泊的白云。抬起头,看见的是高山之上灰白的小路、红色土地上耸立着的褐色岩石和远处强烈的光晕里的点点白色……绵延不尽的乌蒙山、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使“红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产生了迥异的审美感受,使这块色彩斑斓的土地像一面被人遗忘很久的铜鼓。一旦被发掘出来,经过精心打磨,必然光彩夺目。审视着静默的高山和峡谷,曲靖画家们深深体验到这片酷似版画的生息之地需要得到描绘和张扬。于是,他们悉心捕捉着每一个细节,以刀代笔精心刻画,仔细印制,一幅幅绝版精品应运而生。这引来不少外地画家也跟风仿制。
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给予了曲靖画家们充足的养分,他们用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的形式及时反映生活,加之“绝版”木刻特殊技法的应用和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使曲靖版画在全国掀起一股旋风,推动着云南版画的发展。随着版画创作的深入,学术空气也空前活跃,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成为画家们的自觉要求,曲靖画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参加版画研讨会,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来提升版画的艺术品格。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无疑是加强学习提高和扩大知名度的方法之一。1991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郭游版画展”,1993年在德国举办“郭游版画展”反响较好。杨德华、杨永胜、朱锐等画家的作品也相继到日本、美国等参加交流展等。1992年,郭游获日本版画研究会“女神”金奖,他的《地维天柱感轮回》 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版画《冬,越过丫口的云》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银奖”,作品被多家美术馆作为珍品收藏。《冬,越过丫口的云》套色淡雅,清丽明快,层次丰富,刀法简洁果断,线条走向依势赋形,重在表现幽远的意境,代表了绝版套色木刻的较高水准。卢汝能的《洗麻》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卓玛》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五月》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早市》、《阿娃》、《家乡之梦》、《暮》、 《藏女》、《祝福》、《老屋》等被国内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李成忠的作品参加第六、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红土地》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银奖”。《红土地》画面色彩明亮且空间广阔、构图上紧扣地域文化的特点,表现滇东北民族朴素的生活,每一缕刀痕都显示出作者对滇东红土地真诚热爱之情,不失为版画中的精品。
青年版画家杨永胜在创作中不断创新操作技法,选取多种材料进行大胆试验,常常取得新奇的视觉效果。他擅长从微观入手,以小见大表现主题,无论是《昆虫系列》,还是后来的《风从南面来》等,都是从表现对象的一个局部出发,在操作过程中力图使每一个环节都对这个局部做出肯定。一刀一刀刻划,一步一步修正,直达预期结果。
几代美术工作者以多彩的画笔,挖掘地域文化的造型语汇,创造了一大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自己风格和学术品位的版画作品,奠定了曲靖版画在中国的地位。1997年,在全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评选中,曲靖版画家卢汝能、郭游、杨德华、李成忠等4人入围,而全省仅有20名,这充分体现了曲靖版画家的实力。然而,版画创作走到巅峰之后,往往会使业内同行产生审美疲劳,创作方法也不再神秘,形式主义泛滥,随之而来的是群体优势的分解,加之一些画家自然而然产生惰性,疏于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整个版画创作陷入困境,有人戏称云南版画在卖弄民族风情,批量生产乡土作品。这也必然引起曲靖美术界在创作思想、题材和表达语境方面进行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