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版画二

历史

曲靖版画二


上世纪80年代是曲靖版画的崛起与辉煌期。从1984年至1991年短短8年时间,先后有8件版画作品人选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美术作品大展,并获铜奖1枚。先后有百余件版画作品赴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展出,并在继之而来的第十届全国版画展上获金奖1枚、铜奖2枚。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郭游的《榫接—楔》、《热风》、《南国净土》、《丰岁图》,李成忠的《鸟语花香》、《苍穹》、《撒尼人家》,杨德华的《新娘》、《山寨托儿所》,李锦荣的《生命之树》,赵忠金的《欢欢喜喜过个年》等。
很长时期,曲靖版画与全国所有的版画一样,都是在传承和借鉴传统版画的实用性功能。艺术的发展与政治气候不无关联。“文革”之后,文艺复苏,异彩纷呈,“乡土”、“风情”、“形式”成为美术界的热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思潮的萌动与爆发。云南以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奇多元的乡土特色和边陲纯朴自然的地域文化积淀契合了时代特征。因此,云南版画从传统中一跃而起,闪射出奇异的光芒。曲靖版画在云南版画圈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曲靖版画是以群体的姿态在美术界闪光亮相的。1981年,郭游的版画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三版展”,标志着曲靖版画正式走向全国。1984年,郭游的《热风》、李成忠的《鸟语花香》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现了曲靖版画在国展中零的突破。1986年,郭游的《南国净土》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实现了曲靖在全国版画专项展览中零的突破。1989年,卢汝能的《姐弟》、李成忠的《石林的传说》、李锦荣的《生命之树》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这一年是云南版画的收获年,也是曲靖版画的风光乍现年。
1984年,云南艺术学院教师郑旭在“绝版套色木刻”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他的《拉祜风情》荣获“金奖”。这是云南版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云南版画以群体方阵步入了全国版画舞台。“这幅作品古拙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神奇的边疆民族情调不仅使版画界惊奇,也使美术界骚动”。[3]
曲靖版画家郭游的套色版画《榫接一楔》,在同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荣获“铜奖”,为曲靖版画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实现了曲靖版画在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评比中获奖“零”的突破,大大鼓舞了本土画家的士气。他的作品以强烈的气势和精湛的版画技术打动观众。他的版画创作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性。他在汲取前人优秀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不墨守陈规,而是另辟蹊径,创造了木刻凸凹版技法,使版画的表现语言得以向前发展。在他的一批批木刻凸凹版作品中,那根根凸起的线条和强烈的热带风情与色彩相映成趣,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整统一。正是这种有创新和突破的技法,使他获得了“中国版协”颁发的“鲁迅版画贡献奖”。
曲靖绝版木刻在云南版画中占有重要一席,将油印木刻发展为绝版木刻,丰富了油印套色木刻的表现方式,打开了创造新的版画形态的通道。在绝版套色制版过程中,刀法与色彩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刀代笔,点线造型得到增强,“木味”、“刀味”、“印味”的原始痕迹、肌理得到充分表现,刻制与套印协调自然。色彩效果和刻板印痕使画面营造出凝练厚重、层次丰富的视觉冲击,版画语言更加纯粹,形体刻画更加深入,颜色套印更加充分,可谓独树一帜。
1990年11月,曲靖版画家卢汝能以一幅秀气而凝重的作品《捻线》,一举夺得在杭州举行的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金奖”。这是曲靖版画在国家级大展中第一次获金奖。评委们对《捻线》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云南曲靖的金奖作品,用的是绝版画的创作手法,色彩丰富,有生活厚度,造型严谨……是多年来难得的好作品之一。”作品表现了朴实的民族生活场景,色调深沉和谐、民族特色浓郁、刀法精到有力,表现手法写实,成功塑造了一位很有内在感情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捻线》无论从画面的构成、色彩、人物造型上都显示出卢汝能深厚的功力。
就个体而言,在老一代艺术家中,杨德华和李成忠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并默默耕耘着。
杨德华坚实的写实功底和丰富的生活基础使他的版画创作显得游刃有余。他力图通过油画效果的对应,使绝版画的技法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他的木刻油套作品《喜酒》,就是通过绝版画层层叠压的手段,经过近四十多次反复印制,使画面色彩达到了油画的效果,画面中的很多刀法变成了具有油画笔触韵味的线条和块面,画中人物形象更加细腻和完整。杨德华的另一幅版画作品《太阳下山坡》,在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中荣获“银奖”。《太阳下山坡》由大量的线和块组成画面,简洁而犀利的线条使整幅画作具有很强的刀味。
李成忠的版画作品,从《苍穹》、《山里的太阳》到《天牧》、《山子》等,都在努力探寻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对应。他通过对人的思考、对自己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思考,深深悟出了人与自然界紧密相联的关系,高山白云、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们存在的伴侣。正是这种关系,使他的画面朴素大方,明快自然,充满生机。
曲靖版画在创作题材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滇东曲靖立体多变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自然奇景,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的汉族、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各族人民丰富多彩、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几代美术工作者以多彩的画笔,舒展灵动的想象,挥洒创造的豪情,描绘三迤大地雄奇秀丽的江山,挖掘地域文化的造型语汇,创造了一大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自己风格和学术品位的版画作品,奠定了曲靖版画坚实的基础。
在创作技法方面,曲靖画家形成一个群体,以绝版木刻特有的纹理和色彩而独树一帜,在画家个体之间又个性飞扬、风格多变。起初大家一直把黑白木刻表现手法奉为正宗,以强烈的对比彰显艺术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语言越来越丰富,使用的材质也不限于木材,石头、竹片、塑料等不同硬度和肌理的材料都被引入版画创作领地,使用的刻印工具也在创新。
在色彩运用上,部分作者借鉴多种绘画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套色木刻的表现力,在深底上着色、厚涂,更加强化了色彩的丰富性和细微变化;在一块板上边刻边印,由此而间接得产生了由深至浅的色彩鲜艳、刀法粗犷、造型概念化、图案平面构成的版画语言,这就是曲靖绝版木刻的“绝”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