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版画一

历史

曲靖版画一

曲靖现当代美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步入正轨的。经过70年代的酝酿探索,在80年代绽放出异彩。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却趋于沉寂,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了新的反思和裂变。其中,版画独树一帜,成为曲靖美术的风向标。曲靖版画、重彩画曾多次在国际、国内大展中获得过金、银、铜奖,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作品曾多次赴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有200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多个收藏机构收藏,逐步确立了曲靖版画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

上世纪60、70年代,是曲靖版画的发端与酝酿期。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原曲靖地区文化局美影工作室、艺术研究所为中心,聚集了杨德华、卢汝能、郭游等四川美院毕业的专业人才。他们受过严格的学院教育,基础扎实,把学院中训练有素的美术基本功和艺术创作规律、思想以及版画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为曲靖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带来新气象,成为曲靖版画早期的基本创作队伍和中坚力量。[1]
跟全国的大气候相仿,这一时期的曲靖美术事业紧紧跟上时代的节拍,更多地为政治服务,淹没在表现重大题材和火热时代的汪洋中,艺术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收束起来,只有在家里心情放松时偶尔宣泄一下个人情感,展示自己的艺术追求,从普通群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恬淡纯朴的诗意。这才是真正文人参与美术研究与创作的发端,使版画从自发的民间艺术上升为自觉的艺术创造,由复制走向创作。
早期曲靖美术界的骨干力量大多受教于川美,或多或少都有四川版画的影子。与当时红红火火的北大荒版画、江苏版画不同,四川版画家李少言、牛文、徐匡等并不以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取胜,而是以整齐的“高原式”的创作水准凸显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版画界。[2]从四川版画题材范围看,主要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新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从版画种类来看,包含了当时国内一些最流行的版画种类,如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而且这些版种的运用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形成了新的审美范式。李少言的《抗日烽火》、《红岩插图》等组画至今仍使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难以忘怀。徐匡的《草地诗篇》以写实手法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将黑白木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曲靖画家杨德华、卢汝能等早期也作了“高原式”的创作探索,就像当年迷恋神奇高原的红土诗派以诗赞美我们栖息的土地和土地上生活中的勤劳民族一样,版画家们以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线条来描绘和歌赞我们这块热土。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并不满足于对生活的表象和古拙神秘的民间风俗做简单的描摹,而是认真从版画本质出发,在对版画技术和观念不断实验与探索的过程中,把对红土地的感情深深融进自己的刻刀之中。这一成功的行为方式仿佛与生俱来,潜藏在版画家的心灵深处。杨德华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础,从民族民间艺术、国内外各种艺术流派中汲取营养,不断探索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版画殿堂里刮起了一股来自滇东北的山风。卢汝能与杨德华在四川美术学院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一同分到曲靖群众艺术馆工作,卢汝能早期创作的《洗麻》、《撒尼阿囡》等作品很注重民族风情的展现,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装饰性。
曲靖早期的画家们在创作手法上做了绝版套印、锌版腐蚀凸印、凸凹版画、综合版画等多种方式的探索尝试,伴随着失败和艰辛,也收获着创造和喜悦,他们的画面既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气息,又表现出现代版画强烈的技术美感,拓宽了版画艺术的表现领域。这是破茧而出前的痛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