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院村 位于从化江埔街的凤院村,是欧阳氏在南宋期间从江西庐陵南迁到从化的定居地。 凤院村是已发现的从化最大的民居聚落之一,建筑占地长280多米,最深处达300多米。过村首门楼,极目远处,双凤山下是一望无垠的葱笼田野。门楼“凤院”额匾下对联为“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大地见文章”。村尾与村首的大榕树遥相呼应,村前月牙形池塘碧水微澜,相传因能倒映出双凤山而得“凤”之名。明隆庆三年(1569年)冬十一月,县令唐世谆撰写四言诗《祭双凤山文》,并刻有碑石在村前。
凤院是800多年前宋朝时期从庐陵(今江西境内)南迁的欧阳氏族人的聚居地。凤院村规划严谨,共有十条呈南北纵向的里巷,每条里巷自成一统,其间并无东西横向的巷道沟通。从西往东,十条里巷分别名为松树里、源隆里、泗源里、福寿里、太和里、旧屋第、上马石、中心巷、和鸣巷和安福里。人民公社化时期,凤院村设19个生产队,除松树里因规模小而独设一个生产队外,其它里巷皆各设两个生产队。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村民开始在村落北侧建筑新居,并陆续从里巷里搬出。如今,曾经容纳过四五千人的凤院古村,已是门掩残垣,院藏荒草。而一字排开于里巷南端的云林麓公祠、月竹公祠和渤海大宗祠,非但未见修缮,村里反而将之出租给浙江人办家具厂,偌大的厅堂已被“老板”用胶合板隔成简易的工人宿舍。宗祠前的大院也办起了养猪场,而大院前的明池则被人承包养鱼。
不过,凤院古村的诸多精细文物或许恰因无可挽救地趋俗的主人的离去反而增加了其残延的时空。在源隆里,在了无人迹的“博雅别墅”,屋檐的木雕飞鹿依然生动,而朱红屋柱上“博物慕张华飞鸟潜鱼皆学问,雅怀饮李白尘花醉月即文章”的行书也依然清晰,这些无声但有息的遗存,似是纤弱的“红颜知己”,一心守望早已作古的主公。
与20多米禾坪走道相间,村中各路建筑渐次摆开,排列整齐有序。12条古巷相间村面11列,有古祠堂、古民居和两层骑楼式商铺。祠堂共6座,布局规模较为宏大,其中云麓公祠、月竹公祠及京恩公祠皆是歇山顶式,这种规格在从化众多祠堂中是仅有的,皆为欧阳氏族人在科举考试中登第、仕官还乡而建。每条古巷巷首门楼皆书或刻有或旧或新的巷名,楼内设门官、石敢当,间间如此。过门,紧连长巷,巷中间是排水沟,用花岗岩石砌边,青砖铺底,而两侧地面亦铺设青砖到墙脚。祠堂冷巷由左到右排列为:民居、安福里,民居、无名巷、渤海大宗祠、和鸣巷、民居、中心巷、月竹公祠、上马石、云麓公祠、旧屋第、京恩公祠、五进民居、太和里、铺子、福寿里、铺子、泗源里、铺子、源隆里、云林公祠、松树里。凤院村落整体建筑风格气宇轩昂,规模宏大,使用大量花岗岩石材,灰塑构件,木雕细腻而变化万千,其中祠堂的封檐板上刻的古代戏剧场景最为别致,而且人物故事数量甚多。民居结构基本相同,或三间两廊,或五间两廊。
2000年,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登记。2000年12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能力秀个人主页:
下一篇:从化五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