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盐城”之名使用至今。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
淮剧博物馆
淮剧博物馆
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被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阜宁、淮安一带,逐步扩大而流布江苏全省。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淮剧的传统剧目有:早期的生活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和《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等。
香火戏
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是一种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紧密的地方小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前后。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阴、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方言
盐城方言属于北方话的江淮官话区。它具有江淮方言的一些共同语言特征,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盐城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东南、西北、中部三片。东南一片受到邻近大丰、兴化方言影响,具有江淮方言泰如片的某些特点,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浊声母去声字今有两读,文读去声不送气,白读阴平送气等。而西北一片则无此现象,基本保留江淮方言洪巢片的特点。以盐城镇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处于两片的过渡地带,特点上有交叉,但以西北片特点为多。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普通话的推广,使得盐城方言内部的新老差别日益显著,一些老的字音、词语正在逐渐为新的字音、词语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