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村兴国寺
梁村兴国寺古塔
梁村兴国寺唐槐
梁村兴国寺古塔,又称菩萨塔。兴国寺塔原本为十三级,修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将军尉迟敬德化缘而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破坏严重,对其进行了两次维修,第一次只对塔基进行加固,第二次对塔动了“大手术”,该塔被改成十一级,并且被改为宋朝建筑风格,维修使塔脱去“唐装”换上了“宋袍”(八个角上被修上了兽头,原来并无此物),经过这次“美容”,梁村古塔确实像宋塔了。另据查证,目前全国现存的唐塔已为数不多,而宋塔则有数百座之众,如果恢复塔的历史本来面目,十三级唐塔确系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新建的兴国寺由上海同济大学承担,仿宋建筑风格,内有唐槐、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放生池、碑廊、锺鼓楼等。
梁村兴国寺残碑
塔为仿木楼阁式建筑,外以青砖白灰、内用青砖沙灰砌筑,塔身内部的角檐及踏步、塔门等处施有木筋。平面呈八角形,边长2.85米,对边直径6.85米,总高38.8米,共11层,上设宝顶。塔基占地面积为33平方米。从下至上逐层收分,瘦俏挺拔,其他为单檐,檐部斗拱构件以青砖切割、磨制而成,做工精巧。门洞北开,可攀登。由于塔体瘦俏,攀登方法也较别致。攀登时二、四、六、八级从西门入,分别到其上一级的东门出,三、七和五、九级分别从南门与北门入,十、十一级为上、下、东、西相通的十字通道。上、下进门前从外檐绕行。很多游人攀登过后,也不知道是按什么路线登上与回下的,好像走过一趟迷宫。
在塔的第一层系重檐,檐下设斗拱,北有门洞。二层以上每层4个门洞,塔顶为全葫芦状。全塔共设门22个,每面各铸石佛一尊,盘膝而坐,线条流畅,还有地宫里的3尊,共有佛像25尊。一层为师子佛,二层为焰肩佛、阿閦(读:处)佛,三层为持法佛、大光佛,四层为最胜音佛、须弥相佛,五层为难沮佛、大明佛,六层为释迦牟尼佛、日月灯佛、大须弥佛,七层为名闻光佛、宝相佛,八层为日生佛、须弥光佛,九层为网明佛、妙因佛,十层为不空成就佛、宝胜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十一层为如须弥山佛、无量精进精佛,地宫为圆通菩萨(四背观音)。
在塔北10米处有唐槐一株,这棵古槐位于原兴国寺之大雄宝殿前,系寺僧所植。槐约十数围,高六丈许,树干苍虬,枝叶畅茂,福荫二亩余。中已空,内生瘿,俗谓之槐胆,旧云,槐非千年不生胆。此槐传发奇闻甚多。1971年夏,遭火焚;次春,余干突发新枝;1998年奇繁幼槐,壮茂茁发。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之灵气吧。
兴国寺塔和唐槐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椹园
千年椹园位于汇鑫街道境内,距县城3.8公里。“古椹园”所在地为陈庄。按照当地的俗称,村民们习惯地把“古椹园”称之为“林行”或“行子”。
“林行”,总面积约有六百余亩,果树总量约四万棵,有着百年以上树龄的桑椹树就有两千余棵。桑椹树树型较大,沧桑遒劲,极具观赏性,且果实甘甜,果实采摘期达三十多天,加上其他果树,园内果实采摘期长达半年之久。像这样有农林产品采摘且有着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
目前正积极筹建为高唐的风景名胜区。
杨屯乡甘罗庙、甘罗墓和小泰山
高唐杨屯乡位于高唐县城东偏南,杨屯乡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人文景观。乡政府东南方向8公里处周老庄村附近原有三处历史古迹。相传,一是战国时期秦国上卿甘罗的墓地;二是甘罗庙;三是小泰山。北宋时期水泊梁山好汉时迁就是本乡司家洼村人,至今该村仍有时姓人家居住。
据说过去小泰山绵亘数十里,若断若续,最高处有数丈。
甘罗村
史记中有甘罗列传。战国时甘罗迁居高唐多年,今有甘罗村、甘罗墓、甘罗庙遗址。甘罗,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十二岁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当食这客,曾经自动请求出使赵国,没用一兵一卒,就使秦国得到大片土地。
固河汉墓群
据州志载,古时,古黄河流经高唐,高唐城就在现在的固河镇,县城就正处在黄河的拐弯处,而现在的固河村,在古代名为固河,在黄河东岸,含有“固定河防”之意,人们害怕黄河决口,故以吉祥嘉言名之。所以,就有古时的很多诗人写到固河,称之为天堑,其中清代的邓清议有诗:《固河天堑》:“固河瀑水浪峥嵘,飞湍急流喧沸泓;白水长天连一色,怒涛激石雷铿轰;巨舰联樯不能越,铁骑长驱嗟莫行;东西形势有如此,碣石龙门浪得名。”由此可见,从县境侧旁流过的黄河当时的情景。
在东汉时这里保存有许多大墓群,过去曾有七十二冢的说法。固河汉墓群现分布在固河村西半部,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建国前后,封土高大的古墓有7座,其中封土占地面积在5亩左右的有3座,封土占地面积在10亩左右的有4座,封土高达8米左右,另外还有十几座封土较小的古墓。出土的陶楼、绿釉陶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陶楼,是稀世珍品,同时还出土了一批汉画像石,汉画石原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在墓中为墓室门框,上面刻有虎头御环拉手,并有花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汉画石,为世上罕见文物,现藏高唐博物馆。这都说明固河在东汉时必是繁华重镇。已发现的有华歆墓和齐盼子墓等。
汉墓群已被划定保护范围。固河汉墓群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出土文物断定时代为东汉。
华歆墓
华歆墓位于高唐县城东固河镇大华村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
华歆墓北边二百米为东西小路,四周均为平地。墓葬保存完整,墓室顶部有1平方米的洞。从顶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为砖室结构,上为圆形拱顶,底部呈八边形。据当地群众历代相传,此墓为华庄华姓祖坟,所以,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据《高唐州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
虽然华歆生前的身居高位,但是华歆墓却十分破落。其墓现存封土高仅三米,直径大约七米左右,无拜台、墓坪,无神道,甚至没有墓碑,只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碑立在墓前。
对于华歆此人,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华歆被人们视为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奸臣。所以无人出资加以修缮。
华歆(157-231),字子鱼。高唐大华庄人。东汉举孝廉,授郎中职。汉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辅政,征诏华歆为尚书郎,后汉献帝诏华歆为豫章太守,支持孙策占据江东,任期清廉,深受部下和百姓爱戴。200年,曹操以汉献帝名义诏华歆到朝内做官,为尚书令。他支持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协助曹操打击擅权外戚宦官,整顿朝纲,为最后统一奠定了基础,很受曹操信赖。220年,曹丕称帝,华歆拜为相国。
华歆是一个很具智慧的人,也很重视文化教养,他的子孙也多为一代名人。儿子华表官拜太子少傅;华表子华峤著《后汉书》,其文质事核,颇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其中《后汉书.十典》由华峤的儿子华畅撰成。
这记录着历史苍桑的古墓,千年风雪的侵袭,已没有了原来的棱角和锋芒,甚至远远看上去,很像连在一起的自然形成的土丘,然而,它却神情执拗地存留在那里,阅尽人间风霜。
齐盼子墓
在高唐历代的史志记载中,都特别提到齐盼子,说“国朝凡守兹土者,一树一碑皆甘棠之馀荫。”代代相传,人们经久不敢相忘。
齐盼子墓是固河汉墓群中大墓之一。在固河村西南200米处,距县城17.5公里,群众称为“大冢”。该墓过去封土高大,因坍塌流失,封土逐年缩小,现封土高4米,直径20米。在盼子的“大冢”的周围尚有王子坟和小冢3个,双冢2个。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唐邑,位于现在的固河镇附近。当时为齐国西部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西部邻国也常把攻占高唐作为侵略齐国的桥头堡。据《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赵鞅率师伐齐,取黎及辕,毁高唐之郭。”这是发生在春秋时的事,到了战国,赵国又曾侵占高唐,于是,齐国派精兵强将守高唐,到了齐威王时,国势日渐强盛,公元前350年,即齐威王五年,为加强边防,沿马颊河一带设齐长城,从现在的梁村镇一直到三十里铺镇。现今齐长城依然有遗址存在,古齐长城边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古风犹存。
齐威王还派盼子守高唐,赵国人不但不敢再侵入齐国西部重镇高唐,而且,连到两国为界的河里打鱼也不敢了。因此,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与魏王会田于郊时,齐威王说“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盼子守高唐,制止了边境地区的战乱,保护了齐国西部边境,特别是高唐一带的生产和生活的相对稳定。盼子死后,又葬在了高唐。至今,高唐旧址固河镇,盼子墓保存较为完好。后代世人为了纪念这位驻守高唐有功的名将,常到盼子墓前去凭吊。
谷官屯金代虞寅墓
虞寅金代信武将军,虞寅墓位于韩寨乡谷官屯村东一洼坑内。金代虞寅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圆形砖砌单室墓。座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室平面成圆形,直径5米,墓顶早已坍塌,残存墓壁高1.29米。墓室建筑有门、窗、柱,完全模拟地面建筑。墓壁上画满壁画,绘画面积约21平方米。内有残存的棺木和骨架。墓内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画16幅,保存完整的12幅,面积约21平方米。每个画面有独立性,又互相衔接,环绕圆形墓壁一周形成整体,结构形式独特。以甬道至门为中线,左右各安排3组壁画,以凸出的柱子相隔,柱上绘云朵图案。计有出行图4幅,家居生活8幅。绘有乐伎、车马、床帐、奴仆,以及施彩砖砌灯架等。其中最精采的一幅乐伎图,4人分别持笙、笛、鼓板等,长裙曳地,体态轻盈,顾盼有神。用勾勒填色法画成,构图疏密得当。从艺术风格看,似非出自一人之手。
瓷器有:瓷碗、开片瓷盘、白瓷盘。志盖上刻有16个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将军骑都尉致仁虞公墓志铭”:志石刻有1767个字,主要记录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出土文物和壁画现分别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博物馆。
房公墓(东魏)
房公墓位于高唐县城东高唐镇祁寨村北500米处,现封土高2.5米。1972年春,由山东省博物馆和高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发掘。墓室为单室,南北长2米,东西宽4.5米,墓底距地面4.5米,为绳纹小砖砌成,出土墓志铭一方、志盖阴刻篆文为“魏济州刘史房公之墓”从志文可知,“房公”即房悦,为房法廷第三子,曾任国常侍、青州镇东府中兵参军、司徒相公刑狱参军、高阳太守、广川太守、平南将军太中大夫等职。房悦死后,孝静帝又封他为“使持节”、“宣成公”。足见房悦是北魏、东魏统治者所重用的汉族人。出土陶器、瓷器、陶俑共38件。其中,出土的陶俑,是研究东魏时期眼饰和泥塑艺术的重要资料。
琉璃寺迷魂阵
赵匡胤(927-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20岁从军,先仕周,官至殿前都检点。恭帝即位,年仅7岁,匡胤策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用十多年的时间,平叛军,灭后蜀,扫南汉,降南唐,并大力改革政治、军事、用人制度,为宋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开宝九年(976)卒。他在征战期间,曾到过高唐,民国二十五年《茌平县志》载:琉璃寺村(今归高唐)北半里许,古有真武庙,庙后农田阡陌,道路参错,经其地者不辨东西南北,转眼之间,如醉如痴,精神迷离,夜间尤甚。传为赵匡胤当日于此作战,在这里摆下了迷魂阵,故至今仍迷。
唐公沟
唐祯,字迁瑞,金州(今属辽宁)人,监生,授馆陶令,为政有绩,三受旌表,成化九年(1473)升高唐州知洲。改革俗弊,实行法治,兵豪强绅不敢在乡里横行。原来城东屡被水淹,经深入勘察,实因高唐地势西南高,东北卑下所致,遂开沟令水畅其流,自此水患止息。州人感激名其沟曰“唐公沟”,此沟自今仍为高唐县一条重要通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