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风云人物传

历史

进贤风云人物传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村)人。其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晏几道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人。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著名词人。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徐熙(生卒年不详)徐熙,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今进贤西北)人。江南望族,世仕南唐,工绘花鸟,虫鱼,蔬果,注重写生,好游园圃,以求情状。所作花木,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敷色晕淡纪碎为功”,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芯萼,略施杂彩,不掩笔迹,而神气生动,人称“落笔花“。所绘禽鸟,形骨秀,妙而有神,曾作“铺殿花”、“装堂花”,为宫廷装饰之用。徐熙与后蜀画家黄筌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的两大流派。黄筌多绘宫中的异卉珍禽,徐熙多画江湖间汀花水鸟,故时有“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之说。世人评说:“黄筌之画、神而不妙;赵昌(北宋画家)之画妙而不神。兼二者一洗而定之,其为熙欤!”其孙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均为北宋画家,师其祖工绘花鸟,颇有名气。 张臬(1502-1552)张臬臬,字正野,号百川,进贤县城人。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乡试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因事贬官广西,任灵川县丞,三年考满,升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同知,尔后历任闽、蜀、楚藩臣。嘉靖十九年官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 在此期间,日本海盗嚣张,佯言将围攻通州(今江苏南通市),进犯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留都南京的臣民大为慌恐,独张臬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敌人的缀兵计,其祸不在通、润,实为扬州啊”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由于作了充分的准备,扬州城始终安然无恙。张臬用人重才优贤,武生刘显征战屡建功绩,他将其荐于兵部尚书张鏊,被任命为南京水军守备。后刘显领副总兵衔与倭寇战于长江,并大获全胜,确保了留都南京的安全。嘉靖二十五年始,张臬先后出任兵部右侍郎,提督广西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闽、广军务。 嘉靖三十一年,张臬遭人中伤而辞职归乡。不久病故,墓葬于二十四、五都(今三里乡爱国村委会)蚌湖山。曾钧(1509-1571)曾钧,字廷和,号前溪,进贤三十五都(今泉岭乡)人。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乡试中举。嘉靖十一年殿试进士。授官行人,出任南京礼科给事中。曾钧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他上疏揭发权贵们的流弊,疏章说:“当今士大夫相沿而习,染上了不少异端,他们廉洁与污秽不分,贞静与急躁不辨,大臣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古时,大臣忧虑国家大事,现在却循旧日常;古时,大臣恭谦俭省,现在多过份追求物质享乐;古时,大臣协调亟重,现在则尔虞我诈,互相倾压。辨别忠奸是一件大事,恳请陛下加以注意。”疏章被世宗嘉纳后,曾钧又连奏三本:首先弹劾参赞尚书刘龙;接着,揭发翊国公郭勋、工部侍郎蒋淦,延绥巡抚赵锦等人的罪行;尔后,弹劾江都御史柴经,正直的名声大震。礼部尚书严嵩,善于玩弄权术,深得世宗宠信,被晋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参预机务。曾镥抗疏直谏,对严嵩的丑形进行无情的揭发。疏章说:“新任大学士严嵩,为人狡诈奸刁,残忍甚于毒蛇。他外表恭谦谨慎,内心却怠情纵欲,阳顺服毕恭毕敬,阴骄横肆无忌惮。其邪恶作为,百般丑恶,很难数说清楚。而他那卑鄙险恶的儿子世藩更是不可一世,滥权纳贿,以助其父的奸恶。严嵩一人的贪婪,虽不能竟尽国家的财富,但贪得无厌之徒,定会依附他的权势。那时,大明的江山,必将被其倾覆!恶源不堵,末流会愈加泛滥,宰相乃政权的中枢,严嵩称相,定将助长他的奸邪。此人不除,皇帝陛下的政权必遭蛀蚀,给圣上带来的忧患也定是无穷的。”世宗阅了曾钧的奏章后,怕事情闹大,诏命他出任云南按察司副使。荫封云南的黔国公倚恃妄为,曾钧到职后,他慑于曾钧的威名,亲按司官署对钧进行拜会,并归还所占的丽江农民的土地。之后,曾钧才以礼相待。嘉靖二十五年,曾钧升住四川参政。嘉靖二十八年,晋职河南左布政使。嘉靖三十一年,调任都察院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事务。当时,黄河洪水泛滥,河南、江苏的十七个县连闹水灾,世宗对此甚为忧虑,敦促大臣献治水策。钧欣然请命,上疏论治河方略。世宗诏准了曾钧的奏疏,并命其赴苏豫疏浚河道。工程历数月完成,晋任工部右侍郎。尔后又治理黄河四年,完成了多项工程设施。嘉靖四十年(公元1516年),曾钧改任南京刑部侍郎,不久上疏告休。在家数年病故,被追赠刑部尚书曾钧貌丑而心正,为人刚劲严厉,听过他讲话的人都感到劲烈懔然。其著作有《前溪集》等书。傅冠(1595-1646)傅冠,字元范,号寄庵,进贤县城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乡试第二名中举。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殿试榜眼及第,授任翰林院编修。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傅冠升侍读学士,会试充任校阅卷官。当年,崇祯登基封典百官,他被荐任左春坊左中允,为崇祯讲授经史,记录举止言行。崇祯七年,他以詹事府少詹事官阶,再次充任会试阅卷官,随之就职国子监祭酒。他上疏崇祯,奏请扩大举才之路,整治“太学”,淘汰无专职备用官员。奏疏获准后,傅冠奉旨教习翰林院,他以治国兴邦之策,勉励庶吉士勤奋学习,精于政务,不久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崇祯十年,调任实录馆副总裁。他至诚尽性讲讲经史,甚得崇祯嘉纳。同年六月,傅冠入阁,官拜礼拜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相当宰相职务),参预机务。为崇祯皇帝辅政。 当时,士大夫多朋比结党,竞相挑拨是非,陷害他人于罪,傅冠终不介入权势之争。他严谨厚道,中立不迩,为此受到崇祯的尊重与赏识,晋任为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一年八月的一次御前会议上,傅冠误把大臣发送的奏章,当作内阁直达皇帝的文件,挥笔在奏章上签字,事后知其有误,当即惶恐认罪。崇祯念他性格简易,未过于追究,只将他削职放归。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藩王朱聿健(明朝宗室),潜逃福州称帝,改号隆武。他诏旨傅冠,以尚书大学士原官督师江西,并赐上方宝剑同清军抗衡。第二年江西失守,傅冠率军进入福建,由于清军攻势凌厉,使之连吃败伏,由邵武退避泰宁,最后,只得隐寓门人汪亨龙家中,汪考虑傅冠乃明朝重臣,怕清军搜捕遭其连累,与子养元商议后,将傅冠绑献于清军追兵。清营大帅李成栋待傅冠为上宾,多次劝其归顺清朝,并保证加以重用。傅冠坚持气节,执意不予顺从,并两次寻机自杀未遂。顺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傅冠被清军处死于汀州(今福建长汀县)。李瑞清(1866-1920)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进贤温圳镇(原属临川县)杨溪人。少时研究国学,工古文,善书法,娴于绘画。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殿试进士,后选入翰林院充庶吉士,光绪三十一年,授职江宁候补道,两江总督重其才,委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遂致身于教育事业。两江师范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前身为三江师范学堂,规模较大,萃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名流学者为之管教。李瑞清到职后,即领导全校教职员工统一意志,进行规划,扩大建筑,改进编制,增补设备,广设科目。为了加强现代学科的师资力量,他亲赴日本选聘教员10余人。不到两年,两江师范发展鼎盛,全校有分类学科、补习科共10余班,生员达600多人,还附设中小学,共10余班,人数亦在600以上,成为当时东南地区第一大学府李瑞清为增长学生的农业知识,增设农博科,并购置农田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作学生实地操作之用,还将手工、图画作为专科学习,画室、工场设备均十分完善。李瑞清视教育若生命,视学校为家庭,视学生为子弟,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宣统元年(公元1902年)他受命署江宁提学使,但仍兼“两师”校职。 公元1913年,李瑞清上书江苏都督府,辞却两江师范监督职务,全家迁居上海,以读书绘画为生,过着清淡简朴的生活,自号清道人。在总结人生道路时,他慨然地说:“斯世或虎而暴,或鼠而窃,吾力不如虎,志不屑鼠,吾其为牛乎!”公元1920年,李瑞清54岁病卒南京,友人雪熙葬其于牛首山。“两师”(1915年改称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师生无不悲伤痛泣,深切缅怀他兴学、办校,以及爱生爱校的献身精神。校长江易圆为颂章李瑞清办校功绩,特结亭于校园六朝松下,傍日“梅庵”。 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以大篆为最。在当时书坛独树一帜,一时名闻天下,声震遐尔,海内外求师者络绎不绝。他的画师法八大山人,擅长花卉。佛像亦妙,特点是以篆作画,以画为篆,合书画为一炉,其画流传也广,受益于他而成就卓著者不管其人,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是他的门生之一。李瑞清的诗,宗尚汉魏,右直苍凉,绝句尤佳,凄艳动人。留世著述有《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佚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