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葛根庙(二)

历史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葛根庙(二)

 四、各世葛根简记    葛根庙的活佛从第一世葛根至1945年,共有七世葛根。   

  第一世葛根名却日布札木苏,出生于图什业图旗北部白音道布地方。却日布札木苏出身于哈利亚图,原已娶妻生子。他自27岁始在图什业图旗王府佛堂供佛。传说却日布札木苏善于治疗“瘩背”,当时达尔罕王亦患此种疾病,便曾寄信给图什业图王爷,要他将却日布札木苏送来治病,于是图什业图王派人将却日布札苏送到达尔罕旗王府。却日布札木苏很快治愈了达尔罕王的“瘩背”。随后,达尔罕王封却日布札木苏为“阿巴达”喇嘛,尔后,人们称却日布札木苏为葛根。在他35岁时达尔罕和札萨克图两旗共俸其为葛根,将他正式请到莲花图庙。与此同时,达尔罕和札萨克图二旗商定,葛根必须作为二旗供俸的葛根轮流在两旗境内各住半年。他奉守这个决定,直到他91岁去世为止。  

  1714年(清康熙53年)第二世葛根阿旺丹巴雅日转生,他出生在本旗台吉徐特克纳家中。从二世起,葛根名皆由西藏取。由于达尔罕和札萨克图二旗都欲请他到本旗作葛根,二旗争执不下,故他迟迟不能登上葛根之位,直到在他28岁时才登是葛根之位。他登位后,其父徐特克纳台吉建莲花图庙,让他住于此庙。后来,清乾隆帝命他在北京把(丹珠尔)经由藏文翻译成蒙文,并赐封他为“诺音呼图克图”。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乾隆帝又赐莲花图庙的梵通寺101名度牒,但当时未颁发度牒执照。后来第二世葛根前往洮儿河东之陶赖图山选择庙址,准备扩大庙宇。但二世葛根未能开始扩大庙宇的工作,在他48.岁那年便去世了。死后焚尸。   

  公元1762年(清乾隆帝二十七年),第三世葛根耶希嘎拉僧转生,出生于图什业图旗协理色楞纳木吉拉家中。他在8岁时登位,28岁前往西藏附近斯热捷布桑庙学习经典,33岁那年返回。1796年(清仁宗嘉庆元年)在第二世葛根勘定的陶赖图山脚下,开始建筑梵通寺、广寿寺、广觉寺和宏济寺四个庙。四庙历经三年修建,于公元1798年7月12日落成。三世葛根登位不久,便由北京清廷方面请领回二世葛根获得的101名度牒执照。第三世葛根在其58岁那年去世。   

  公元1820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四世葛根罗卜僧图布丹吉格木德扎拉僧转生,是图什业图旗王爷诺日布林沁第五子。他25岁时才上登葛根之位。他之所以迟到25岁才登上葛根之位,乃是由于其父诺日布林沁反对他出家为僧。但供俸葛根的其他九旗坚持欲将诺日布林沁之五子确认为葛根。双方为此曾在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打官司上告到道光帝,最后,道光帝封第四世葛根为“巴格西葛根”,才宁息了这次争执,图什业图王诺日布林沁才答应将其于送庙为僧。清统治者还曾赐第四世葛根“象牙虎贲”“权杖”一根,上面雕有龙(此物藏于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第四世葛根死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3月24日,时年58岁。临终前遗言:不准埋葬和焚尸,也不准用刀器支解其遗体。因此,四世葛根死后将其尸体曝干,其家派人到葛根庙将遗体涂上厚厚一层饰物放于葛根陵内。四世葛根遗体1958年迁到广寿寺内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焚毁。   

  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五世葛根罗卜僧海力布丹毕儒力莫转生,是图什业图旗哈木屯阿敏布和之子,哈利亚图出身。第五世葛根在9岁登位,短命,14岁便死去。因其死时传染病流行,故焚尸火葬。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即五世葛根死后第二年,六世葛根罗卜僧勒布希德特布丹扎拉森转世,是札萨克图旗亚玛吐屯丹毕之长子,哈利亚图出身。六世葛根9岁时登位。在他13岁那年前往青海塔尔寺觐见第十三世达赖,十旗捐给经费,春天去秋天才返回。   

  1912年阴历8月2日,札萨克图旗王爷乌泰叛乱事件发生,六世葛根随乌泰叛乱而到兴安岭南部桑古尔巴山中,乌泰和葛根在那里住了六、七天后,他们便跑到外蒙古的库伦。1915年10月才返回本旗。    

  六世葛根在1916年经东北军阀同意之后,在庙建立了拥有10名士兵的武装,此士兵俱系沙毕那尔。   

  1928年西藏班禅曾来此庙,当时六世葛根33岁。    

  第六世葛根在38岁时以其弟名义娶哈达那拉屯台吉哈布盖之女“俏皮娘”为妻。在娶“俏皮娘”后的第二年,又要打算娶一个女人但未娶成。六世葛根自40岁开始精神不正常,在他42岁那年春天,曾前往五台山一次,在那年7月10日死去。   

  公元1938年,在六世葛根死去的第二年,第七世葛根阿旺却吉旺基格转世。他是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阿拉本苏木台吉巴达玛旺其格的次子。他5岁被接到庙上,7岁时正式登位(1945年7月20日)。1947年东北解放后,七世葛根开始上学。1959年由科右前旗政府保送他到内蒙古医学院学习。1963年7月毕业后,先后,在伊克昭盟、哲里木盟等地和兴安盟蒙医院当医生,更名为玛拉哈。1994在科右前旗病逝。

   五、民国和伪满时期的葛根庙   

  清朝政府对蒙古族所推行的“用喇嘛教柔顺蒙古”的政策,在民国和伪满时期通过各蒙古王公的忠实配合得以延续。   

  袁世凯掌权后,步其后尘,成立了“蒙藏院”,并宣布王公、喇嘛管辖权利一律照旧。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是如此。在其行政院下设“蒙藏委员会”和“喇嘛事务所”,继而又发布了“蒙古监、部旗组织法”。同样利用喇嘛教影响,束缚蒙古民族。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也同样利用喇嘛教影响加强对东蒙地区的统治。1941年伪满政府发布了所谓“整顿喇嘛教法案”,以强化对喇嘛教的控制。   

  由于民国和伪满政府的上述政策,葛根庙在东蒙广大蒙古族农牧民中的宗教信仰中心地位得以继续。但同时,葛根庙的特殊宗教背景和环境也被日本特务机关所·看中。1935年,日本特务加藤(又名敖木特普尔扒克巴)以佛教徒身份来到陶赖图葛根庙。他以所谓“研究经典”、考查佛教历史以求深造为,在庙中居住十年之久,并利用葛根庙经常与伪王爷庙白本特务机关的上司麻生达男(即麦得尔扎布)接头。1941年,日本特务机关,又以“重视宗教信仰”为名,派进披着宗教外衣的特务分子崛内,化名法号为“巴达玛道尔吉”。崛内在庙里曾提出举办所谓“国民义塾”,让所有小喇嘛全部入学,学会日本话、会念日本经,由于遭到所有主持教务的权威喇嘛和小喇嘛的反对而作罢。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伪满州国宜告垮台,特务麻生达男和加藤逃窜时欲将小葛根掳走,因众喇嘛及时将小葛根转移而未能得逞。 

  由于陶赖图葛根庙在东蒙人民心目中的宗教地位,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决定,1946年1月16日—凹日,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西科前旗(现科右前旗)葛根庙召开。东蒙古36个旗县的代表266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施政纲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组织纲领)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法),发布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宣言)。随后,2月15日,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王爷庙街宜告成立,这段历史为葛根庙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六、解放后的葛根庙   

  解放后,葛根庙喇嘛中有不少青壮年喇嘛自动离庙还俗,有的参军、学医,有的还乡参加农牧业生产,住在庙上的喇嘛除了照例进行宗教活动外,还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力所能及地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做到自食其力。年老体弱、无依无靠的喇嘛,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照顾。

  1966年8月28日,“文化大革命”中,二百多“红卫兵”冲进葛根庙,对其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庙内珍藏的<甘珠尔)、<丹珠尔)经1868卷被焚毁,其中用金汁书写的珍贵经书7卷;还运走镀金佛像5073尊、新旧地毯500米;同时砸毁石、泥佛像、石佛500余座。1969年8月,住在葛根庙附近的公社社员拆毁了葛根庙正殿3座、偏殿2座、小殿2座和葛根宫、葛根仓、喇嘛仓以及喇嘛住房四千多间,整个葛根庙内外被洗劫一空。   

  1976年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为解决葛根庙喇嘛集体诵经和进行比较大型经会的场所,自治区宗教局拔专款,兴安盟公署和科右前旗人民政府也积极筹措资金共30万元,于1988年7月动工修建面积为400平方米的经堂,到1990年底第一期工程完成,葛根庙的正常宗教活动又开始恢复,古老的葛根庙重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