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不仅因久负盛名的磁州窑而得名,然而磁县还是全国重点的产煤县。磁县的煤炭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磁县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且质量优良,其煤炭产品远近闻名。不仅有国有的大煤矿,也有许多中小煤矿,磁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重点产煤县,是名符其实的。
早在三国曹魏时期,磁县的 煤炭就得到了相应的开发。东汉 末年,曹操击败袁绍之后,营邺都 (在今临彰县东,距磁县不远)。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 城西北修建了铜雀(爵)台,以后 在其南、北两侧相继建造了金虎 台和冰井台,这就是中国建筑史 上著名的曹魏三台(今已毁)。曹 植《登铜雀台赋》中有这样的名 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 西城”,从赋中我们可以想见三台 的壮观与宏伟。
冰井台,曾经是曹魏贮藏煤 炭的场所冰台中所贮藏的煤炭 与磁县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一是三台所在的临彰县与磁县相 邻,临彰县基本不产煤,曹操所贮 藏的煤炭,必然取自距三台不甚, 远的地方,而磁县就有煤出产。曹 操所藏用的大批煤炭,不可能舍 近(磁县)而到太远的地方去搬 运,这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不 合算的。二是从晋代到唐代的一 些学者都认为,在邺城的西边, “有石墨井,井深八丈”。磁县恰好在邺城的西边,这里所说的石 墨井,当在磁县的煤炭产区。当然 煤井不可能是只有一处,而是多处。但起码有一些煤井坐落在磁 县是没有疑问的。三是,据1999 年出版的《磁县志》上讲:“现存 的彭城西炉上张飞桥旧址有遗迹 可考。”这一点很重要,尽管我们 并不清楚其遗迹的详细情况,以及可靠性如何,但毕竟是个证据。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曹操时 期,邺都所贮藏的,以及烧用的煤 炭大部分或一部分取自磁县。这一点,说明了磁县至迟在曹操时 期就开始采掘煤炭了,而且还有 深八丈的煤井。
在磁县还有一个产煤区与曹 操三台有些联系,这就是观台。据《续安阳县志》上讲:观台“相传为曹操所建,以望三台者。一说为 石虎所建,以观彰水者,均无考, 惟高台尚存。”观台是否是为观望 三台所建,这并不重要,反正是与 三台有些联系。观台是磁县的主 要煤炭产区之一,解放前中外闻 名的六河沟煤矿就在观台镇。那 里盛产炼焦煤,古代居民不仅采煤,而且用煤炼焦。不少煤窑集采 煤、烧制焦炭于一体,当地称炼焦 煤为“油酥炭”。笔者1981年来 此考察时,见到山坡上、公路旁, 随处可见煤窑和炼焦炉,运送煤 炭、焦炭的车辆熙来攘往于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1958 年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在观台镇发现了两座瓷窑遗址和 三座炼焦炉,遗址的时代为宋至元。这一遗址共7层,遗址中有许 多煤渣土。煤渣薄的地方仅0.15 米,厚的地方则至0.95米。这说 明,磁县观台地区至迟在宋元时 期不但用煤作燃制瓷器的燃料, 而且掌握了娴熟的用煤炼焦技 术,建有专门的炼焦炉。这就比三国时期的煤炭开发状况大大前进了一步。
宋仁宗天圣二 年(1024年)十月二十七日,陕州 西路转运使杜詹言:“欲乞指挥 磁、相等州石炭。今后除宫中支卖 外,许令民间任便收买贩易。”此 事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据《续资治 通鉴长编》一书记载:宋仁宗天圣 六年(1028年)三月,京西转运使 杨峤请求在“磁、相州取铁及石炭”。这说明了磁县的煤炭开发宋 代就在正史中得到反映,并且引 起了朝廷的注意 (见该书卷 106)。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金代文学家赵秉文(1159”1232年), 曾任邯郸县令,官至礼部尚书,专 门写过“近山富黑翳(指煤炭)。
到了明清以后,磁县煤炭开 发日益繁盛。明人刘浞在《磁州赋》中,就盛赞了当地“煤炭代 炊” 的情况。”到了清末民初, 土法开采煤窑较多,但是由于技 术水平低下,“往往时兴时废”, “掘煤皆用人工,俾本地穷民得有 生计,所出之煤炭以供本地磁窑、 灰窑等用,销路亦畅。”(见《清朝 续文献通考》卷45),(民国) 《磁县县志》也讲:“民国初年,因 吾磁县……煤田旺茂,于是我国 之实业家、资本家前来投资,从事 开发。” 以后逐渐产生了近代煤 矿。1903年一些实业家在六河沟 一带收买土煤窑,次年国民政府 农工商部正式批准成立“安阳六 河沟机器官煤矿”。1907年5月 正式成立“六河沟煤矿股份有限 公司”。此后煤炭开发事业在曲折 中发展,小煤矿与官煤矿并存。抗 战时期,又为日本帝国主义所霸 占,解放后,磁县的煤炭工业回到 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
从古至今,磁县人民就一直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煤矿,创造出了悠久的开发煤炭史,同时开发煤矿也促进了磁县的经济发展,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要告诫大家,煤炭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好好利用和开发,不能无节制的开采,把煤炭开 发纳入健全的法制轨道,创造出 无愧于古人,造福于今人,不贻害于后人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