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海州城墙开始拆除,当时海州照相馆有个叫林庆燮的工作人员听说后,遂扛着照相机、三脚架爬上了白虎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从照片上看,除了谯楼有所损坏、南面城墙有部分坍塌外,整个海州古城保存还是比较完整的,大慈禅寺、文庙、天后宫、城隍庙、福音堂等海州地标性建筑在照片上清晰可见。
旧照片上的东门是镇海门,城门的旧址在今甲子桥处。镇海门是座瓮城,内门朝南,外门朝东,城门后有“云台耸翠”的匾额。镇海门不仅见证了海州沧海桑田的巨变,也见证了近代海州两次大的军事事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海州盐防营士兵暴动,后江北新军十三协派了一营兵力由营长何锋钰带领接管海州。抗日战争时期,攻打海州的日军也由东门进城。由于连云港保卫战打得异常激烈,日寇一时无法从港口登陆,遂从板浦方向进攻海州。 “国力衰弱,城墙是挡不住侵略者的铁蹄的。”至今,老海州人想起日本人骑着马在海州城耀武扬威的情景,依然气愤异常。
朐阳门是海州城的南门,位置在今双龙井北,照片上还可以清晰看出来。朐阳门同样是座瓮城,外门朝南,内门朝东,朐阳门因为面对锦屏山,所以瓮城城门的门楣上书有“锦屏如画”四个大字,风景如画的锦屏山使朐阳门成为最美的海州古门。
海州老百姓管朐阳门叫“老南门”,那是相对于“新南门”而言的。1935年,驻扎在海州的国民党税警团为了方便用兵,便在直对十字街的南面城墙上新开了一座城门,老百姓为了加以区分,便将朐阳门叫“老南门”,新开的城门叫“新南门”。
说起西门,大家现在更多知道的是西门公交站。西门名叫“通淮门”。它不仅是古海州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海州城重要的洪水走道。据海州史志记载,海州境内及过境的水都要从西门汇入蔷薇河再从临洪口入海。
据老海州人回忆,在现在西门和北门之间还有一座“水关门”,大概位置在今天的6路车终点站附近。2003年6月,后沈圩改造小康路下水道时曾经发现了水关门的城门额刻。
193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组建税警团,总团部就设在海州。团长黄杰曾参与剿匪行动,为方便用兵,黄杰命人将水关门改建为城门。海州区从新西门修筑了一条路直通关庙巷税警团总部,成为了现今新建路前身,并在西大岭修建了体育场,西门一下子成为老海州一处热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