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的奇石故事

历史

灵璧的奇石故事

标签:灵璧石

形成

来源

奇石

杂谈

分类: www.fengshuishi.cn

灵璧奇石形成于9亿年前,她美在自然、鬼斧神工、殚奇尽怪,集“质、形、音、色、纹…”于一体,皱、瘦、透、漏、奇…诸美兼备,被清乾隆帝誉为“四大美石之首”,磬石是灵璧石之翘秀,独产皖北渔沟镇磬云山,其肌理细腻、石质坚韧、音韵独特、视如墨玉,因殷商时期古人取其制磬(宫廷乐器)而得名至今,磬石琴以其清脆金丽、音色悦耳倍受海内外高人韵士雅爱。

《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名胜志》云:"灵璧县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神之,故名灵璧。"震旦纪后,这里的汪洋隆为山体,海藻植物历经数亿年寂寞,孕化出大名鼎鼎的灵璧石。此石姿态奇逸、金声玉质,苏轼米芾称为极品,乾隆皇帝题封天下第一。灵璧诸石中最珍贵的磬石,具有清越的音质、精确的音准、宽广的音域,是礼乐器编磬的唯一母体。在古中国的深宫大殿,钟磬合鸣的辉煌乐章,赞颂着王权的威严,传扬着华夏审美的独特韵律。数千年雅文化的熏染,使磬石成为国粹的象征。《后周书》载,周太祖宰相高琳之母,一日偶经灵璧,忽见一石,朗润光彩,持之一归。是夜,梦一仙人曰:“日所得石,乃浮磬之精,持之必生贵子。”母惊其语,俄有妊,及生,因名琳。相貌奇伟,聪慧过人,读书折桂,少有奇名。后多有封赐,屡立战功,深得太祖器重,拜为宰相也。

古灵璧石之收藏鉴赏奠定了灵璧石的历史地位灵璧石之收藏鉴赏历史悠久。商代之 “泗滨浮磬”、 “虎纹石磬”可为灵璧石之最早代表。唐代是观赏石之崛起时期,其园林建筑虽多以太湖石为景,但灵璧石之藏鉴已有记载,如宰相李裕德之“醒酒石”等。白居易早年居符离,在其《莲石》一诗中云:“石倚风前树,莲载月下池”便是对灵璧石之咏。五代、两宋时期应为灵璧石藏鉴之鼎盛期,帝王官吏及文人雅士已开始从以园林太湖石为主流转而玩赏以灵璧石为代表的书房清雅之物,当以南唐后主李煜、北宋末年苏轼、米芾、徽宗赵佶等人为代表。“灵璧研山”、“宝晋斋研山”、“海岳庵研山”(又名“苍雪堂研山”)、“灵璧小峰”、“小蓬莱”等名石相继问世,《云林石谱》、《研山铭》等名作亦应运而生,米芾拜石、东坡以画易石等名人佳话已朝野皆知。此一时期,乃是灵璧石在历史上第一次大开采时期,也是赏石文化逐渐成熟之期。米芾之“皱、透、瘦、漏”之说便产生于此时,灵璧石为“四大名石”之首也定位于此时。由于徽宗在京都开封之东北郊筹建寿山艮岳而引发在全国各地搜寻奇花异石,虽然导致贪官横行、民不聊生,但客观上却推动了灵璧石的开采和收藏。南宋以后,灵璧石之收藏鉴赏之风更盛。赵孟頫之“灵璧香山”、“五老峰”、“小岱岳”等名石鉴赏诗文已多有记载,但至元及明之早、中期,灵璧石之收藏处于低潮,近乎沉寂。正如大文士王守谦言:“国朝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世风如何,米芾后裔代代都是奇石爱好者,而尤以明代大书画家、收藏家米万钟为最。明万历年间,灵璧石的开采收藏活动逐渐活跃,并进入历史上开采收藏的第二次高潮时期。1609年,从大收藏家张鸿岘开始去灵璧县组织开采灵璧石,到以后石农涌现,石商不断,灵璧石新石种也不断出现,灵璧石之声望日高,渐成书斋清供之最佳选择。如王世贞、董其昌、曾莲生、刘人龙、米万钟等官吏名士之斋室均藏有灵璧石,故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云:“石堪玩者,惟灵璧石称最。”文震享在《长物志》中又言:“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至此,灵璧石在明晚期已经位于各类观赏石之首。到了清代,对于灵璧石的鉴赏理论及诗词歌赋又因郑板桥等名人大家而传颂于朝野,恍恍然已具神逸儒雅之风,为灵璧石凭添了几许文采和神秘。时至近、现代,灵璧石之爱好者、鉴赏者、收藏者更是名家辈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灵璧石迎来了历史上第三次开采收藏高潮。全国各地之石展,无论是数量或质量,灵璧石已为主角;全国著名园林,已悄然而立灵璧石身影;中南海大院,“玉树临风”、“洞天福地”已稳居要地;北京京西宾馆大厅,“江山多娇”巍然夺目;天津宝成博物苑,灵璧石数量之多,体量之大,质量之好已闻名海内外;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灵璧石热”已蔚然成风;中国观赏石协会已首次批准成立了“灵璧石专业委员会”……乾坤朗朗,厚德载物。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虽是乾隆御题,亦是众望所归。灵璧石名扬天下,乃凭借其自身之美及其文化渊源。其成名之古远,形态之奇妙,色肤之苍润,质地之坚贞,声音之清越,纹理之丰富,意境之深邃,寓蕴之玄奥,恐为其他石种所不能及。古来爱之、赏之、藏之、颂之,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吾辈有缘,得以与灵璧石为友为师,实乃三生之胜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