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粤剧历史

历史

惠州的粤剧历史

  惠州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睇大戏睇到大肚脐,乾坤记晚晚唱来唱去《西厢记》;文武生陆雁郎唱到上气无接下气,邝维先就乱扯雉鸡尾。”反映出当时惠州粤剧拥有众多观众和戏迷,“睇大戏”成为惠州居民的重要文化生活。

  一、 先有八音,后有粤剧
  清至民国初年,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八音班”。一些资深艺人说惠州城先有“八音班”,后有惠州粤剧。“八音班”对粤剧的帮持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功劳。“八音班”有大小之分。早先的“八音班”叫“西秦班”,产生于清代,其主要唱腔属于皮黄体系,以后融入以白话(广州话)为主的语言特色,具有普遍的观众基础,易于为惠州群众接受,加上演出时间多选在端午节或神诞之时,倍添喜庆,更有生命力。
  1907年前后,惠城陆续出现大“八音班”。大八音班不但“人多势众”——由8人扩大到24人,演出内客也比小八音班丰富,演员虽是便衣登场,但规定了扮演生、旦、丑、净角色,不但唱,更要有动作,各种动作和以后的粤剧演员差别不多,同样是唱做兼备,而且还以传统剧目为演出内容,而这些剧目,绝大多数亦为以后的粤剧“萧规曹随”,照搬过来。
  民国初期,粤剧兴起,大八音班不少演员多被粤剧班吸纳,其中艺术好的便成了大戏佬倌,负责指导新来粤剧演员的技艺。初时的惠州粤剧团演员骨干皆是八音班人马,特别是演奏乐器,原八音班用的各物保留大部分,以后逐步除去用陶土烧制的乐器埙、用木头制的乐器敔等,增加了灵活轻快的碰铃等现在的常见乐器。
  惠州粤剧团成立后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人们,成为大众首选的戏班,而剩余少量的大八音班也日渐消失于惠州城,转至周围圩镇谋生,几年后终于烟消云散。

  二、粤剧的脸谱和服装
  惠城粤剧的脸谱,与其它许多地方戏的剧种脸谱一样,是一种夸张的面部化妆艺术。以前,惠州著名的乾坤粤剧团、湖山粤剧团皆有团里的美工专门手绘脸谱集,作演员脸谱上妆的样本,可惜现在无法寻觅。
  惠城粤剧早期戏服,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缝制而成,装饰以广绣与惠州绣结合为主。民国初年,粤剧团反映一些当时社会生活的剧目,又受到话剧的影响,曾出现过西装和民初服装,但时间不长,以后演的剧目全是古装戏。
  民国初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戏服有:勇字褂、清代妇女服装、银地密片袄裙(女装)与啡地(即咖啡底色)蔬片短袖女海青、蔬片粉红地男海青、宫装(贵族年青妇女服装)、武将战衣(即南派大靠)等。
  现代惠城几个民间粤剧自发组成的团体中,戏服主要包括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等,蟒为饰帝王、丞相、元帅及高级官员的戏服,靠(不是铜靠)是武将专用服,褶子亦称海青或斜领,是生角常服;官衣亦称圆领,属文武官服。

  三、粤剧的化妆

  早期惠州粤剧团的演员化妆流行浓脂厚粉。打的底粉较厚,使的化妆用品也较简单,价格便宜。一般先往脸面施粉底后涂胭脂,后用眉笔画眉描眼线,最后红唇胶涂嘴唇。之后戴相应的黑纱头巾。花旦等女性还要贴理好额前云海,逐一插戴好各种闪闪发亮的首饰(均是人造首饰,包括大小珍珠、钻石、吊坠、飞蝶、各色的银花、小佛手),及一些纸制的红小串花(以后改用绢制红串花)等。另外,角色不同亦有不同的化妆与头饰,例如婚礼戏,饰新娘者还要戴凤冠……

  上世纪40年代起,惠城粤剧汲取话剧、京剧及电影化妆艺术,化妆转为轻描淡扫,崇尚自然真实,艺人用的化妆品也多选用上海、广州甚至进口的化妆品,使扮相既耐看、更自然有气色,对皮肤的损害也大幅降低。

  四、粤剧的灯光布景
  惠城早期的粤剧,灯光布景是很差的,基本上是:“照亮戏台,点缀环境。”故多用几盏打气充足的煤气灯高高挂起作照明之用。可能因经费缺乏,这种没有美工指导、没有灯光师配光的场景直到上世纪40年代初,仍未有大的改变,以后曾在戏台前右斜角挂一盏经铁皮箱中圆孔射出,有点像现时的射灯的气灯,只照出帐的演员,其强度与角度也是一成不变的。虽如此,观众能更清楚看到各场次出场的角色,更亮、更显目,还是有进步。
  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灯光与舞美改进较大。灯光方面,每个剧团多配有三个专用的射灯,这些射灯从广州购进,轻便、透气、聚光,演员出帐入相皆能有强照灯照射,另有一盏称跟灯,即照射主演的行踪,使其表现更鲜明突出。这盏灯通常照主角或一些重要的场面,初时,它的亮度是固定的,以后,在灯前加二块毛玻璃,以控制光线,例如演员进屋点灯之类的动作,则先以加毛玻璃的射灯照射,后抽去,灯光即由朦胧变成光亮,加强点亮后的油灯或烛光的真实感……此外上面的挂灯用电灯代替,可以灵活开关,控制整个场面的光暗度
  50年代中后期起,已使用扩音系统电化装置,较好地减轻了演员的负担……

  五、粤剧的对外宣传
鉴于当时条件限制,惠城粤剧的宣传是较简单的。上演之前二三天,会在一块2米×1米的木板上两面贴上“戏纸”——即在纸上写上演时间和地址,有的写上票价。在大字标出戏名的下方写有主演的名字,底色红或黄,多表示演出喜庆或情感剧,有时亦有白或淡灰,多演战争剧(如空城计等)。戏纸贴上大木板,木板上有二个铁环,穿过三米长的竹棍,由二个杂工一前一后抬着治主要街道或热闹的地方巡游,两个抬“戏纸”的人还随身带小铜锣与锣鼓,一边行一边打,并时不时大声吆喝“发布最新戏剧消息”。
粤剧戏班最致力于宣传的地方应是演出之地,包括戏院、古戏台、竹搭戏台、在茶楼演戏的茶楼大门口等,用大张纸详写“戏桥”、在出入口大门的上方挂满名演员的头像,头像下方大门中间的墙上从来都是悬挂或张贴精彩的剧情相片,不乏特写镜头,虽然当时是黑白相片,却极易想像其五光十色的辉煌场景……一般开场前半小时,便锣鼓喧天,引人买票。
有些好的戏目,粤剧班也会在当时的本地报纸刊登广告,以招徕观众。解放后三四年,惠州粤剧团体的“街招”已大有改进,多用对开纸,以特大号铅字印刷,戏院门前大张贴,大街小巷也贴,很醒目,并印有演员头像,名演员的姓名大字黑体特印,赫赫入目,宣传效果不错。

  六、粤剧的消亡与再度崛起
1966年,惠城(包括乡村)大小剧团彻底解散,以后即使演样板戏也被“东江汉剧团”所取代,民间个人弹唱粤剧者日稀,处暗角或荒凉地带,更不如高声演唱,被人举报,即戴“封资修”帽子,进“牛棚”甚至押至大牢……
90年代初,惠州民间兴起粤剧热,先后组织了多个民间粤剧小团体,逢双休或节假日为民众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