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诗孝亲,涌泉跃鲤

历史

姜诗孝亲,涌泉跃鲤

孝泉,是中国德孝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德孝城是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 “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典故的故里。孝泉是德阳市旌阳区下属的一个小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记载,这座以“德孝”闻名的古镇几经沧桑,如今依旧散发着它那独特的气息 她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

在中国这个以百姓孝为先为传统思想为主的地方,孝,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在这个宁静的小镇,千百年来都流传着一个以孝为主的故事。

时雒县名士庞盛有一女儿名叫庞三春,知书达理,聪明贤惠,也很是孝顺父母。庞女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时,婉拒了络绎不绝的提亲人,庞盛问之,答曰:《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您得为女儿找个孝顺父母的好夫君啊。后如愿嫁给姜诗为妻。诗妻庞氏很孝顺婆婆,每天远走六七里路挑水给婆婆喝,只为婆婆爱喝那条江的水,婆婆爱吃那条江的鲤鱼,庞氏每天都到江中捉两条满足婆婆的回味。一次,在挑水中遇到大风,没有准时挑水回家,婆婆的些不高兴。姜诗知道后,认为庞氏不孝,一气之下将妻子逐出家门。庞氏借住家附近一个尼姑庵里,还不记忘纺布挣钱,专买好饭好菜请叫临居给婆婆送过去。庞氏的儿子姜安安,放学回家得知母亲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邻居告知其母迁居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妈妈,又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便决定给妈妈送米去,让妈妈吃顿饱饭。安安每天都要带上米在老师家寄吃一顿午饭,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个头,藏在土地爷爷背后。说也怪,安安的米,鸟儿不啄,老鼠不吃,仿佛被安安一片孝心感动了似的。 几个月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妈妈。母子相见,又惊又喜,涕泪纵横。安安把米掏出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但妈妈脸色沉重,说:“安安,我们家里的人,历来不偷人家的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见妈一脸愁容,不知说什么才好。庵主走过来,把安安带来的米撮出来,放在手掌上,捻开仔细瞧瞧,对安安的妈说:“你看这米,颜色深浅不一,有陈有新,可能不是偷的,你可别冤枉了孩子。”

多年以后,婆婆知道后感到惭愧,就叫儿子将庞氏接回了家。这事感动了后来姜诗房屋的旁边。忽然涌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样。并且泉里每天有两条鲤鱼跳出来。他们便可拿来做鱼脍。供给母亲做下饭吃。

这就是著名的安安送米的故事。在孝泉还有一个闻名的德孝城。主要景点有一门三孝孝子牌坊,姜孝祠和姜公坟。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中所记述的“姜诗孝亲”、“庞氏养姑”以及民间流传的“安安送米”等“一门三孝”系列故事的发生地。德孝城石刻廊通过石刻艺术,再现了中国的孝道文化及孝泉镇特有的“一门三孝”的历史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