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老八景—你本来就很美

历史

河源老八景—你本来就很美

河源市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经过风雨的洗礼,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已成为广东省内颇具盛名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丰富,不得不提的就是最具河源特色的八景:桂岫晴岚、梧峰夕照、宝江渔唱、石径樵归、龙津晚渡、东埔春耕、龟峰宝塔、燕石长亭,下面一一为你道来。

桂岫晴岚:指的是桂山,河源最高的山峰,主峰好汉顶海拨1056.2米,河源四周被桂山环绕着,桂山的美景美不胜收,尤其在雨过天晴,或朝阳初开的时刻。那高雅与幽静并参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登顶时似有若无的白云环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颇有一览纵山小之势。

梧峰夕照:指的是梧峰山(河源叫梧桐尖)。据《舆地志》载,梧峰在城东南十里,清代古云约内。形势秀拔,俗名梧桐尖,高百余丈,周二十五里,为县城门户。《古迹志》描写道:“梧桐峰在城东南,形尖耸翠,盘行山麓,如有枝干叶条,幽奇独绝。”因而,自元代起,就有诸多诗家吟咏。

宝江渔唱:指的是东江和新丰江汇合处。我们的老祖先,把大小两江的汇合处叫宝江,亦称槎江。两条江水有青有黄。过去,每到傍晚都汇集许多渔艇和客货船。入夜,点点渔火伴随着打渔人的尖细歌声,把槎城沿江一带的夜色引入到另一种无限幽思的境地。现在虽没有了鱼艇和客船,但是仍有不少人饭后漫步于江边,舒缓一天工作的疲倦。

石径樵归:指的是石硖。离城七里,过了湛珠湖,再往前走五百米,你站在公路旁向东望,在一群高大的石山中,有一条夹在两山之间的小径,那便是石径。沿这小径走上去,又是一片开阔的松林,那便是三风坝了。我们的先辈,过去要砍柴、割草,都到那地方。在古文集的题诗中,还专为石径樵归的景色作了如下的描述:“伐木宁辞活计疏,云台白石雨晴初,归来饱饭黄昏后,还向窗前读古书。”“云石苍凉径路遥,一声啼鸟背归樵,行边若得仙棋看(路径八仙下棋地方),不管斜晖转树腰。”

龙津晚渡:指龙津渡。这龙津渡是从三界庙对过去的东埔区龙津渡。过去,从回龙古岑、平陵来的,从忠信、顺天、灯塔、骆湖、船塘、上莞及双江、涧头、南湖来的肩挑小贩,人马轿舆都汇集在龙津渡过河,在旺地码头泊岸,然后方到达城镇。过去每到傍晚,龙津渡岸边,人流夹着猪鹅鸡鸭的叫声,嚷成一片,热闹非常。河源城与北边县区的交往,就是靠这大动脉来实现的。解放后,河源大桥的建成,这龙津晚渡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这里仍然见证着河源蓬勃发展的历史。

东埔春耕:是指东埔瑶头角那块地方(现指新市区)。现在你站在珠河桥的对岸往前看,或许看到的更多是高楼大厦,但是在以前这里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田野,每到春天犁田的、插秧的不时传来“河源好嬲双江水呵”的山歌声,会使你浮想联翩,赞不绝口,颇具一番意境。古人曾吟咏过这东埔春耕的情景:布谷声催农事纷,半犁烟雨半犁云,有年莫谓惟勤获,尽是及时雨露殷。

龟峰宝塔:是指离城一里半南面的龟峰山顶上的宝塔。登塔远眺,河源城的山川胜景尽收眼底。经过多次修整后,现已对游客开放,登上塔时楼道之小,不禁为自己捏一把汗,越往上走不由自主的生出敬畏感,佩服前人的独具匠心。

燕石长亭:是指燕子石而言的。这燕子石在龙王庙下游,即前磷肥厂上面的那个石山突出在东江河边。是河源城到三凤坝村的必由之路,老河源人叫叮冬岭的地方。过去在燕子石山上设有凉亭,建有新塔。古人往南到惠州、广州均搭船较多。而燕子石的凉亭就是送亲人搭船时的辞行处所。送别的人到这里,有的还在亭里摆酒话别。“此是朝天第一程,柳边风扬酒旗轻,丈夫不洒离筵泪,任唱阳关曲几声”。而燕子塔则被国民党军队拆毁把砖搬去建碉堡了。只可惜现在这处景象再也没有了。

辗转多处,河源旧八景保留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可以通过这八景知晓河源往日的风光,勉励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