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三户(今河南的南阳县)人,跟随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先后任越大夫、相国及上将军等职,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为官可居卿相,经商可致巨富,实为千古风流人物。
越国为吴所败时,范蠡曾随越王勾践赴吴为质二年。回国后,助越王苦身戮力,发愤图强,完成了灭吴复越的大业。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在不断地转化,对付敌人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制订计策。强盛时要力戒骄傲,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条件,转弱为强。他还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政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越灭吴之后,范蠡以勾践难以共安乐,去越出走,涉三江、入五湖、浮海适齐,改名鸱夷子皮,仕齐为上卿。时间不长,弃官隐于陶山(今山东定陶)治产积居,蓄五牧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修业而息,遂致巨荣。后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范蠡退居陶山的十九年中,曾多次到河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区一带,登山狩猎,访仙求道,通货经商,往返途中,济民利物,扶危救困,公买公卖,深受沿途晋州(今蠡县、博野一带)百姓的拥戴,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
相传,范蠡每次途径晋州,都要偕西施到莲花湖(今蠡县东口村东)赏荷洗浴,登临紫薇山(古为蠡县八景之一),东观沧海,西仰太行,盛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蠡县大地,到鲍叔牙建起的留史集上,经营各种生熟皮货,皮毛服装,“逐什一之利”,致资千万,并为留史集的不断发展扩大影响,从此,留史的皮毛因范蠡而经久不衰。据传,西施最珍爱的皮坎肩就是范蠡从留史集上给她买到的。留史,也就真的“名留青史”了。
为了开发晋州这片地势险要,人口密集的沃土,范蠡亲率他的家族数人来此定居,教民经商,帮民致富,以留史作为皮毛集散地,为留史成为“天下皮毛第一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