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各村村名的由来(三)

历史

固安各村村名的由来(三)

辛营,明崇祯年间,1628-1944由烧锅营(丁百户)迁居一部分于此,得名新营,后衍新为辛,取名辛营。

东辛村,清光绪年初,1875-1885年由北孝城迁几家于此定居,称北孝城新村,1935年划为行政村,取名东新村,后衍为东辛村。

兴旺庄,据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建村,后建三关庙,村民取流水作业旺之意,得名兴旺庄。道光年间,有一太守路过此地,村中有一恶狗阻拦,太守说:“真似狼也”后也称此为狼窝。

南孝城,明初王刘等几家定居于此,永乐年间,村民为忠于燕王建立孝城,后因居住分散,分成南北两村,此村居南,称南孝城。

大留村,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07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大刘村,后衍刘为留,称大留村。

胡各庄,据查,元末此处是胡家庄园和家庙,明初有人来此安居,称胡各庄。

沙陀,据查,此地处于永定河道沿岸,明万历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在沙疙瘩上,依地势取名沙陀。

十里铺,据查,明末清初县境南北大道为兵防要线,五里设一屯,十里设铺,在此曾设铺驻兵,因位于城南,称南十里铺,后衍为十里铺

吉城,此系古村,名鸡城,清光绪年间重修奶奶庙,碑文载此处为集城,后取吉祥之意,衍为吉城。

郑家村,明朝永乐年初1403-1407年间,郑、蒋两姓迁此立庄,以其两姓取名郑蒋村,后改称郑家村。

东西塘洋,据固安县志记载,西塘洋建立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4年,此处永定河北岸。原为两个小村,东南居民处于洼地,称塘村,西有杨氏居住,称杨村,合并后称塘洋村,明初有人迁居村东立村,名东塘洋,西边立村叫西塘洋。

雀台寺:据固安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赵国李牧守边在此修一将强,高丈余其上广平数百步,为雀台。在雀台东修一福严寺,后有人定居于此,称雀台寺。

野场,清初此地是永清县庄子上思家打谷场所,后迁来几户于此安居,以场主姓得名思家野场,后衍为野场。

东红寺:礼和务据查,北宋宣和年1119-1122年,村东有一大土疙瘩生长金角花,取村名在金角庄,北宋靖康年1126年宋军部会务卒失落于此,和村民和平相处,故改称礼和务

西内,据查,明永乐2年,1403迁来两户定居,因内邻小中内,故称西内。

小中内,据查,该村建立于后汉947年,因距固安县和永清县都是20华里,故取名中内村,1978年改称小中内。

北王起营,据查,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姓将领随燕王北征,在此地南北两处扎营,后起营继续北进.有兵卒在北扎营处落居立庄,为纪念王姓将领,称北王起营.

东西洋屯,东西洋屯中间,原先有一寺名开泰寺,明万历年初约1573年,重修寺院,东西两侧各开一小屯合称开泰庄.清光绪20年分村治理,1937年改为东西洋屯.

北市,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年,周王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因位于西市北边,故称北市.

南庄,该村原与礼和务为一村,座落于礼和务村南,中间隔一菜园,称礼和务南庄,1932年分为两村,称南庄.

永兴庄,明永乐年(1403年)蔺姓在此定居,取名蔺辛庄,后厍姓等陆续迁入该村,清末改名永兴庄.

张家务,据查,明末崇祯年间(1629年)建村,因张姓户大人多,取名张家务.

张东内,据查,明末崇祯年间(1629年)建村,因张姓在此定居,东邻小中内,故称张东内.

刘东内,据查,明末崇祯年间(1629年)建村,因刘姓在此定居,东邻小中内,故称刘东内.

杲小营,据查,明永乐年(1403年)杲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故称杲小营.

李东内,据查,据查,明永乐年(1403年)李家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内村东,故称李东内.

郑东内,据查,明永乐年(1403年),郑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内村东,故称郑东内.

板材,明永乐年初(1403年),刘姓由河间来此定居,因该村被官府指定加工木材,故称板材村,后称板材.

隋辛庄,明永乐年初,1403年,隋姓移居此地,称隋辛庄.

其林庄,该村建立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一户人家产一怪物,似传说中的麒麟,故取名麒麟庄,后衍为其林庄.

贺家营,明永乐年初,1403年,当时村东有一大寺,取名东红府寺,后因居民多数姓贺,改称贺家营.

高小营,该村建立于明洪武年初1403年,因高姓户大,取村名高小营.

大曹营,据查,北宋元丰年(1078年)建立村,当时有八户人家,因曹姓人口居多,故取名大曹营.

大韩寨,北宋年间,辽国大将韩常率兵南侵,在此扎过营,又因村子较大,故称大韩寨.

小韩寨,北宋年间,辽国大将韩常率兵南侵,在此扎过营,又因村子较小,故称小韩寨.

王家务,该村建于前清天命1617年,因王姓居多,故称王家务.

臧庄,据查,明崇祯末1629年,有4户臧姓在此定居,故称臧家庄,后衍为臧庄.

北宋村,北宋年间,宋军与辽军交战,宋军在此驻扎,故称北宋村.

木贤营,明永乐年初,有移民在此定居,因居民羡慕贤良,取名慕贤营,后衍为木贤营.

齐家营,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年,齐姓来此居住,称齐家营

方城,该村系一古村,建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据固安县志记载,燕王喜十二年,赵将李牧攻燕取方城,此方城即为今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为汉方城县治故址.

马坊,据查,北宋末年,宋兵与辽兵交战,此地是宋军喂马之地,后有人迁居于此,称马坊.

甜水营,北宋末,宋军与辽军交战,此地是用来迷惑辽军的一座空营,后被辽军占领,有人来此定居,由于人称辽军为达子,故得名达子营,1982年将村名改为甜水营.

贝子坟,清朝初,朝廷有一贝子葬埋此处,且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贝子坟.

后营,此地原系彭村后街,明朝崇祯1628-1633年有一吕姓财主势力较大,自立一村,称后营.

石各庄,据查,明朝永乐年间,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十家在此定居,取名十家庄,后衍为石各庄.

前石家务,明永乐三年1405年,李陈王轩四姓十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十家务,后衍为石家务,又由于有人迁出在村北立庄,故称前石家务.后石家务是明末由前石家务迁来两户人因位于前石家务北,故名后石家务.

张村,明永乐末,1418-1425年,张龙张虎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彭村,因受欺压,后搬迁此地定居.

南北荆垡,据查,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建村,此地有条赵王河,河岸盛产荆条,有人在河北岸定居,靠用荆条编制成筏为行人过河摆渡,故称北荆筏,后衍为北荆垡,南荆垡村名同样得来.

袁庄,明永乐年末,公元1420-1425年,袁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袁家庄,后衍为袁庄.

白家村,明永乐三年,1405年,白泽、白坤兄弟二人到此建村,以其姓氏取名白家营,后改称白家村。

外河,据该村碑文记载,此系一古村,原名北罗城,明永乐三年1405年,有李、肖、路、葛、滑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处落户,后北罗城被洪水冲散,水过后,村民分立村庄,以其姓氏分取名各个外河。

小辛庄,清康熙年初,1662-1672年,有人从袁庄迁到此处立庄,取名小新庄,后衍为小辛庄。

齐家务,据查,明永乐年初,齐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齐家务。

荆垡营,据查,明永乐年间,此地有条赵王河,河岸盛产荆条,有人在河北岸定居,靠用荆条编制成筏为行人过河摆渡,故称荆筏营,后行为荆垡营。

周家场,据查,清朝乾隆初,1736-1746年,有位皇帝管理衣物的周姓官员,因年岁较大,弃官为民,四里铺,据查,明崇祯年1628年,建村,当时村附近曾设一路铺,以供行人歇脚与护路,因距固安县城十四里,取名十四里铺,1937年改称四里铺.

北辛街,据查,明崇祯年,1628年建村,当时村南北口各有石门一座,北门两侧分列土壕两堵,形似双龙,故得村名双龙庄.清光绪末,因该村座落在柳泉北门外,故改称北辛街.

团亭,据查,明崇祯年间该村帝设建亭子五座,为行人歇脚之用,后有高孟祖三姓在此落户,取村名团亭.,在此置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各周场,后衍为周家场。

马家屯,清崇德年约1638年,旗人鲍姓在此跑马占圈,划地立庄,因其家族属于皇亲国戚,取名鲍皇庄,辛亥革命后马姓增多,改称马家屯.

郝家务,明永乐三年约1403年建村,村南北东西各建玉皇、三关、奶奶庙宇,村中有武道庙两座。六庙位置恰似凤凰展翅,故称凤凰村,清光绪年间改称郝家务。

于沿村,据查,唐光启年间(约886年)建村,该村东数百米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于姓落户早,故取村名于沿村。

高沿村,据查,唐光启年间(约886年)建村,该村西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高沿村。

甄沿村,据查,唐光启年间建村,该村北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甄姓落户早,故取村名甄沿村。

丁各庄,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年)由山西迁来丁氏补锅匠在此定居,取名丁家庄,1937年改称丁各庄。

北程村,据查,明永乐年间,有程姓在此定居,得村名北程村。

老虎营,据查,唐光启年间建村,该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扈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扈沿村。清光绪年间改叫老虎营。

北义厚,据查,明洪武初(约1368年),建村。当时村南挖了一渠沟,取村名为北泥沟,清光绪年间衍为北义厚。

南义厚,据查,明洪武初(约1368年),建村。当时村北挖了一渠沟,取村名为南泥沟,清光绪年间衍为南义厚。

刘家营,据查,唐光启年间(约886年)建村,该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该村路经此塔,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刘沿村。清光绪末改称刘家营。

无为村,据查,明永乐年间,约1403年,由山西洪洞县龙庆洲百草洼有位刘拔贡(字汉侯)迁来落户,取村名无畏村,清光绪年间改称无为村。

北房上,据查,唐光启年间王姓在此建村,该村北3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因该村路经此塔,王姓落户早,故取村名王沿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房上。

无为屯,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年,有旗人柳氏家族到此落户,因位于无不村东偏南,故取名前无为,1937年改称无为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