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礼村,据查,该村沿永定河南堤下,原名大礼村,为敬奉河神之意。清光绪十三年1905年,永定河决口,将该村冲为两部分,该村居东,为东礼村,其西为西礼村。
丁村,清光绪年初,1876年左右,建立村子,因丁姓在此居住早,故取名丁村。
梁各庄,据查,清光绪年初1875年左右,建村,因梁姓在此居住早,故称梁各庄。
西营,据查,该村建立于清光绪年初,1875年,因位于知子营西,称西村。
辛务,据查,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防永定河决口,此地设有汛物场,后将汛物衍为辛务。
河津,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永定河决口,附近村民受灾,由北向面迁出,此地设有摆渡口,称此为河津。津指渡水的地方。
杨家庄,据查,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1574年,因杨姓居多,故称杨家庄。
东太平庄,该村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因处于永定河南岸,经常闹水灾,附近很多村庄深受其豁,该地地势较高,居住安全,很多人陆续迁于此处,称太平庄,因与大杨先务的太平庄名子相同,1982年改东太平庄。
马庆,据固安县志记载,明嘉靖1562年,浑河徙县城北,东流到纪家庄分为二支,南支迳为马庆河,据此河取村名马庆。
古庄,据查,清崇德年间,此地是一大片树木杂草,有人在此居住,称孤庄,后衍为古庄。
后白垡,元末顺帝年间,1333-1350年,有人在此居住,该村处永定河南堤下,白碱沙滩,居民以垡地为生,称为白垡村,后因居住分散,此居后,为后白垡,居前者为前白垡。
何家庄,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588何姓在此定居,称何家庄。
北套里,据查,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永定河决口,此处堰高没有冲到,形成套堤,以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于套堤南、北部,其北为北套里,其南为南套里。
前黄垡,据查,元末顺帝年间1333-1349年,李姓在此居住,该处地势高,远望似黄土岗,得名李家黄垡。因村北邻杨家黄垡,后改叫南黄垡,又因区别于渠沟南黄垡,后改成前黄垡。后黄垡也因此得名。
西小屯,该村建立于南宋景炎年,1276年,当时此地是一片荒丘,东住刘姓,西住谭姓,两屯相对,该村位西,称西小屯。其东称东小屯。
北屯,据查,该村建立于唐光化年,898年,因对官府的指令从不违抗,故称顺民屯,后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于北,称北顺民屯,1949年后称北屯。其南为现屯。
大北营,该村建立于唐朝景福年893年,因沈姓居多,故称沈家小营,1942年因与永清县南营相邻,改称大北营。
北解家务与南解家务。该村建立于清崇德年1637年,因谢姓居多,取名谢家务,后分为南北两村,解放后改叫南北解家务。
马申庄,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585年,马、申二氏在此定居,故称马申庄。
辛仓,据查,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间,因此地原建立有一仓库,称旧仓,后村民陆续搬到村东居住,将原址改成耕田,改村名为新仓,后衍为辛仓。
东西曹庄,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曹氏迁此立庄,称曹家庄子,1927年划分为东西两村。
杨家屯,元末,杨氏在此定居,称杨家屯。
柳彬屯,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刘氏定居于大清河东岸,故名刘陂营,村中柳杩繁茂,1942年八路军改称为柳彬屯
西湾,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人邻东湾西侧定居,称西骆驼湾,1948年后改叫西湾
西大营,据查明洪武年间,有军队在此扎营,后有几户定居,取名大营,后依方位称东西大营。
何皮营,明正统年间,1436-1450有何钟杨邝姓在赵王河边定居,因何姓家大,故名何陂营,后衍为何皮营。
小南巷,明万历年间1573-1585年建立村,名为九楼庄,1947年因与大南巷相邻,改称小南巷。
大南巷,明万历年间1573-1585年建立村,当时因街道胡同较多,取村名为大南巷。
半边街,明正德年间1506-1511建村,居民建房都集中在马路的一铡,故取名半边街。
半截塔,据进,辽大安五年立村,谢姓落户故为谢家庄,辽天庆末修了一座较矮的塔,改名为半截塔
李胡庄,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有个大胡子的李姓人在此居住,得村名李胡子庄,后衍为李胡庄。
唐皮营,明正统年间1436-1440年有唐姓在赵王河边定居,得名唐陂营,后衍为唐皮营。
小范庄,明万历年间,1573-1582年为大范庄,且有人迁到村北居住,得村名小范庄。
北固城,明弘治年间,1488-1492建村,村周围建寺如座城池,得村名古城,后衍北固城。
大范庄,明万历年间,1573-1582年村中有一座庙,由于赶庙人多,有人开设饭庄,故得村名大饭庄,后衍为大范庄。
苏各庄,明正德年间,1506-1518年,有苏郭二姓在此定居,得村名苏郭庄,后衍为苏各庄。
南固城,明弘治年间,1488-1492建村,因座落在北固城南边,取名南故城
黑家营,明朝燕王扫北时,军队夜间在此扎营,故称黑扎营,后衍为黑家营。
小西固城,明弘治年间,1488-1492有人在此定居,因座落在固城西边故称西故城,1938年分不大小两村,分名大西固城和小西固城
大义尚,明朝永乐初年,1403-1407年,山西洪洞县大刀王勇领兵打仗,为保卫国家,在芦沟桥阵亡。死者家属到此地定居建村,为纪念王勇大义的风尚,取名大义尚。
五义桥,明朝永乐3年,1405年有万洪李杨郭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定居
建村,都在牛亡牛河上建木桥以供行人通过,别以取名万桥、洪桥、李桥、杨桥和郭桥。1946年五个村与小义尚并为一个村,取村名五义桥。
幸福村,宋英宗年间1064-1067年,宋军与辽军作战,在此扎营,因辽称宋为南蛮,所以称此为蛮子营,后有人在此定居,得名蛮子营。1982年地名普查时,此村名有损民族尊严,改名幸福村。
袁桥,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袁氏从外地迁居此地立庄,由于在牛亡牛河修建一座桥,供行人通过,以其姓氏名袁桥。
花科,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周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建村,种植了一片花园,故得名花科。
吴家屯,明永乐年间1420-1425年,吴氏从外地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吴家屯。
大辛庄,该村系古村,原名孝感村。按固安县志记载,村南有明朝附马都尉杨春元父母茔碑数座,碑文记“大辛庄”。
毕庄,据查,明永乐年间,毕氏由山东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毕家庄,后有人迁至村西自己立一庄,定名毕庄,现两村合一,得名毕庄。
马大人庄,据查,明万历初,马姓到此居住,后马氏后代有在朝廷做官的,人称马大人,故此村得名马大人庄。
余粮店,据查,明万历年间,马氏在此定居,并开了一个客店,因招待热情,人称“无疆店”,1958年改名为余粮店。
彭庄,据查,明朝嘉靖初,彭氏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彭家庄,后衍为彭庄。
大、小杜庄,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立庄取名杜家庄,后分为大小两村,大的叫大杜庄,小的叫小杜庄。
高庄,明万历年间,高姓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高庄。
郑庄,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王翁婿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郑取名郑庄。
孙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孙庄。
姚庄,明万历年初,姚氏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姚庄。
小集,据查,北宋年间,有王孙杨三姓从外地迁居此地定居,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过丞相,故取名丞相庄,又因该村有一个小集市,改称小集。
袁各庄,据查,明永乐年初,1403-1410袁姓在此定居建村,称袁各庄。
朱各庄,明朝初,皇帝朱元璋出兵打仗路过这里,后为纪念,取名朱各庄。
大王村,据查,明确初王姓迁此建村,得名王村,后王姓繁衍为大户称大王村,
后西丈系西村,据村中明初三官庙碑文载,此村称后西张,民国后衍为后西丈。
前西丈,元至正年间1341-1365年间,此为两个小村,在东村有一瓦窑,称烧瓦营。西村张氏为一大家族,称西张,故取名前西张,明永乐年后与烧瓦营合为一村,称前西张,解放后,衍张为丈,称前西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