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关于明朝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一大疑案。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遂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刚刚21岁,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他在位仅仅4年,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朱允炆生死不明,史学界众说纷纭。
一是投火自焚之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谋,定革削藩。此时,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帜,起兵南下,发起了“靖难之役”。不到4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穗等却打开金川门(南京城的北面两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见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大火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亦大都随其蹈火而死。燕王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自下而上的侍从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中扒出一具烧焦了的尸体证明。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帝”。
二是削发为僧之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代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身份证,上面写好了朱允炆等3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十锭白金和一封遗书。遗书中写道:“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于是建文帝等3人剃了头,换上僧衣,只带几个人来到鬼门。建文帝等弯着腰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头称万岁,建文帝问僧人你怎知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主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削发为僧。
三是江苏吴县说。《明史姚广孝传》和《胡荧传》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产生了怀疑,曾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了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于是,他把建文帝的主录僧傅洽抓了起来,并关进监狱长达10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的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同时派户部胡荧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一直到朱棣死前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荧回来了,便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会见。胡荧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被僧人傅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济寺内。建文帝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朱棣这才放了心。近年,一些史学者在江苏吴县表示,发现了建文帝的遗迹、遗物,称建文帝出宫后便藏于吴县普济寺内,直到1423年病逝。
四是北京西山之说。据称,建文帝从鬼门逃出后,在神乐观会集了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和翰林院编修程济,君臣一行从此走上了流亡生涯。他们先后到湖北、云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浙江等地,隐迹遁行,建庵而居,募粮而食。杨应能、叶希贤死后,建文帝又收了一名弟子叫应惠。1424年,朱棣死去,第二年他的儿子仁宗也死了,建文帝说:“今后我们往来可以稍稍如意了。”建文帝在贵州时曾写过一些诸如“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的诗句,这些诗被同室僧人窃走。就是这个僧人跑到思恩府的大堂对知府芩瑛说:“我是建文皇帝。”朝廷闻报,下诏将众僧一并押解进北京,当时建文帝等人当然也在内。1440年9月,朝廷派御史进行审问,那僧人说:“我已经90多岁了,就要死了,我不过是想要葬在祖父陵墓旁罢了。”据推算,建文帝生于洪武10年(1377年),至今才64岁,哪来的90多岁?那僧人词穷,便说出实话。原来此人叫杨应禅,河南钧州白沙里人。朝廷将这僧人判处死刑,随从12人都判处戍边。这时,建文帝很想回南方去,便对御史透露了实情。御史将这一情况密报了皇帝,把建文帝迎入了西宫,入宫后人都称他为“老佛”。后来,他在宫中尽其天年,被葬在北京西山(颐和园后红山一带)。在他的墓地,既不封土,又不植树,意为“不封不树”是古代对庶人的葬礼。
五是郸城仵姓之说。近年《郸城文史资料》《中州今古》《中州统战》《中原侨声》等刊物发表有关建文帝下落的文章,说:“建文帝群臣离开健康城,经蚌埠,过徐州最后到老家凤阳城。凤阳城里处处贴满了捕拿朱允炆的告示,一行人不敢久留,就继续向西北方向走去。永乐二年(1404年)6月,他们落脚在安徽省最西部、河南省最东部,即鹿邑县东南(今郸城县白马、南丰、汲水、张完等乡镇辖地)的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丛中,隐姓埋名,开荒务农,捕渔纺织。左右侍臣择其宫女婚配,生儿育女,生存下来,成了后来的大村庄杂姓营。当时13个患难的臣子与建文帝结为盟兄弟,组成一家(姓氏为王、仵、孟、肖、昌、庞、黄、穆、余、缮等),死后均葬入一大坟茔中,至今他们的子孙仍同扫一墓,同祭一祖。如今汲水、张完、南丰、白马四个乡镇辖区就有18个以仵姓命名的村庄,仅仵庄就有5个。这些村庄的村民绝大多数姓仵,均为建文帝的后裔。建文帝当时借用‘仵’字为姓,是将‘朱’字下部的‘人’移位于左边,‘朱’字不出头即‘午’。寓意:我朱允炆已下野,没有出头之日了。故有‘埋头朱’之说。即此‘仵’姓之源。”
然而,郸城仵姓到底是建文帝后裔,还是别有来头,尚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