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解说之文物考证,我为广饶代言

历史

广饶解说之文物考证,我为广饶代言

秦代实行郡县制,分山东之国凡七,泰山之北为齐郡,县境属齐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饶县,此广饶县名之始。西汉时,今县境为齐、千乘两郡属地。据《汉书-地理志》齐郡领县十二,千乘郡领县十五。县境在齐郡者有广饶、钜定及利县的东部,在千乘郡者有琅槐及千乘的东部。因此,西汉时,今广饶县境为两郡五县之属地,即:南部广饶县、西部利县、中部钜定县属齐郡,东北部琅槐县、西北部千乘县属千乘郡。
广饶县,故城(一说为古乐安城)址在今城北二十里许。后为侯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封甾艹川靖王之子刘国为广饶侯。
利县,故城在今城西北二十余里的利城村(属博兴)东。
钜定县,故城在今城东北四十里巨淀湖西北。《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耕于钜定,即此。
琅槐县,故城在今城东北七十余里。
王莽时,县境属建信郡。
东汉时,广饶、钜定、琅槐三县俱废,将其地分为利、益、博昌三县,属乐安国。
三国时,县境属青州齐郡,归魏国所辖。
至晋,复置广饶县,属齐国。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青州没于汉刘聪,东晋时,后赵石勒、燕慕容广鬼、后燕慕容垂相继占据;至南朝宋,刘裕曾于此置乐安郡,不久即入于北魏,仍为乐安郡,属青州。
至隋,罢郡为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移千乘于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另据清光绪《山东通志》载,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即徙千乘于钜定故城。千乘之名始于战国,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而得名。
至唐,于千乘县置乘州,县为属。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废乘州,县境属青州都督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青州为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道改为军,青州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
五代时,梁、唐、晋、汉、周共53年,县境一直隶属于平卢军。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罢军使,复称州,平卢军仍改称青州,县境仍属青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占据青州后,县境被伪齐刘豫统治8年。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自此,历经元、明、清各朝至民国初年,县名与境域及隶属均无大的变更。
中华民国初期,厘定官制,首废府,另设道尹为承转机关。民国2年(1913年),置胶东道,乐安县为属。民国3年(1914年)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依照“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旧,仍还故称”的原则,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在《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中,乐安县存废理由是:江西省乐安县相沿较久,拟存;山东省乐安县,金时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该县旧为汉广饶县,至隋时始省去,拟即定名广饶县。 由是复名广饶县,隶属胶东道。民国14年(1925年)改属淄青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尹后,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广饶县有下列政权: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行政办事处:民国28年(1939年)10月成立,隶属清河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4月撤销,民国31年(1942年)2月重建,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年)8月,改称四边县政府,隶属未变;民国33年(1944年)2月,隶属渤海行政区主任公署五专署。
广饶县历史沿革表
时期 公元 建置 隶属
原始社会晚期 约前3800~前2000年
大汶口文化
夏 约前2033~前1562年
季则艹诸侯
商 约前1562~前1066年
逢伯陵诸侯、蒲姑氏封地
西周 约前1066~前771年
齐国
春秋 前770~前476年
齐国
战国 前475~前221年 千乘 齐国
秦 前221~前206年 千乘 齐郡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广饶、钜定、琅槐、千乘 齐郡、千乘郡
新王莽 公元8~25年 千乘、琅槐 建信郡
东汉 25~220年
青州刺史部千乘郡(国)乐安国
三国(魏) 220~265年
青州刺史部
西晋 265~316年 广饶 青州刺史部
东晋十六国 317~420年 广饶 青州刺史部
南北朝 420~581年 广饶、千乘 青州刺史部
隋 581~618年 千乘 青州、北海郡
唐 618~907年 千乘 河南道、青州
五代 907~960年 千乘 平卢军、青州
宋 960~1127年 千乘 京东东路、青州
南宋(金) 1127~1279年 千乘、乐安 山东东路、益都府
元 1279~1368年 乐安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 1368~1644年 乐安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 1644~1911年 乐安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 乐安、广饶 山东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广饶 山东省

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29年(1940年)4月建立,隶属清河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2月,改属清东分区办事处。民国30年 (1941年) 6月,改属清东专署。民国31年(1942年)2月,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撤销。
广北县行政公署:民国30年(1941年) 1月建立,隶属清中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2年(1943年)2月,改称广北县政府,隶属清中办事处。民国33年(1944年)2月,隶属渤海区五专署。
二、国民党县政府。民国26年(1937年)12月,国民党政府县长周义章敛库存现款潜逃,一时政权无主 。民国27年(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8年(1939年) 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饶城,国民党政府县长李寰秋及随员出逃。
附:日伪政权。民国28年(1939年) 2月,侵占广饶城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青州道尹公署。
解放战争时期,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民国35年、36年(1946年、1947年),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曾两次进占,均立足未稳。
新中国成立后, 广饶县属渤海区清河专员公署。1950年5月,广饶县隶属惠民专区。 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广饶县归属。1961年1月,惠民专区分立,广饶县仍归属惠民专区。
1983年8月30日,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1994年1月17日,撤销广饶县石村乡,设立石村镇。
1994年3月10日,撤销广饶县丁庄乡,设立丁庄镇。
1996年10月31日,撤销广饶县颜徐乡,设立颜徐镇(鲁政函民字[1996]46号)。
2000年,广饶县辖6个镇、9个乡。总人口472841人,各乡镇人口:广饶镇55780、大王镇 57731、石村镇 22181、丁庄镇 48224、颜徐镇 32968、花园乡17387、李鹊乡 16297、小张乡 20432、西乡8884、西刘桥乡28896、大营乡19429、花官乡38146、陈官乡2227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广饶县辖6个镇(广饶、大王、稻庄、颜徐、丁庄、石村)、9个乡(花园、小张、李鹊、西营、大码头、西刘桥、大营、花官、陈官))和2个办事处(清河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办事处),共553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4723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812人,农业人口415518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415人。
2001年,广饶县撤销李鹊乡、小张乡,设李鹊镇;撤销颜徐镇、花园乡,并入广饶镇;撤销大营乡,并入石村镇(原颜徐镇杜疃、马疃两村划归石村镇);撤销西营乡,并入大王镇。 2月12日,中共广饶县委、广饶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乡镇规模调整工作会议,公布将6镇9乡调整合并为6镇4乡:撤销花园乡、颜徐镇,其行政区域并入广饶镇;撤销西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王镇;撤销大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石村镇;撤销李鹊乡、小张乡设立李鹊镇。 8月20日,正式成立城区办事处。其管理的地域范围为县城区,管理对象为县城区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下设7个居委会、82个居民小组。 2001年底,全县总人口4743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743人,农业人口415642人。(《广饶县年鉴》)
2001年,全县总面积1137.87平方千米。辖10个乡镇、2个办事处,553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年底全县总人口4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7万人。(《山东年鉴·2002年》)
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4760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083人。农业人口414949人。
2002年,年底全县总人口4760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083人。
2003年,年底全县总人口4766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304人。共有2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9%。
2006年底,广饶县辖广饶、大王、稻庄、李鹊、丁庄、石村6个镇和大码头、西刘桥、花官、陈官4个乡,城区办事处1个,开发区管委会1个,共538个行政村,15个社区和8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486602人,男性人口245362人,女性人口241240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4.8‰。
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486602人,男性人口245362人,女性人口241240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4.8‰。
其中,人口数最多的是白族131人,其次是彝族64人,满族62人;人口较少的是羌族1 人,瑶族1 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个管委会和7个县直部门,居住分散,都与汉族杂居,大多为婚姻迁入,主要来自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女性人口远远多于男性,占90%以上。18岁以下的有22人,城镇人口26人,国家工作人员有11人。
2010年5月20日,撤销花官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花官镇,镇政府驻原花官乡政府驻地。撤销大码头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大码头镇,镇政府驻原大码头乡政府驻地。撤销西刘桥乡,将小营、东杨家、北塔、南塔、小高刘、高刘、燕寨、宋寨、三水、印家、西雷埠、东雷埠、南雷埠、胜利、韩家等15个行政村划归稻庄镇,将桑科一、桑科二、桑科三、房家、前桑、乌河、西燕、石碑、李官、蒋官、北辛、东流桥、东河口、西河口、小刘桥、西刘桥等16个行政村划归大码头镇。调整后,广饶县辖2街道6镇1乡(广饶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李鹊镇、大码头镇、花官镇,陈官乡)。
继续支持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