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文化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进入繁荣期。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归纳出十大特色文化:①梨文化、②龙文化、③大理石文化、④参文化、⑤灯文化、⑥道教文化、⑦武术文化、⑧山川名胜文化、⑨诗歌文化、⑩书画文化。这十大特色文化,凝结了广大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经过了久远历史的积淀和磨砺,价值深厚,具有稳定性,是莱阳宝贵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树立城市形象,开发旅游产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七)武术文化
解放前,莱阳是胶东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莱阳的螳螂拳闻名全国。从清朝初年,螳螂拳传入莱阳,一直在代代相传。经过40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四大门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的大拳种,影响遍及烟台,甚至全国各地,是我国的十大拳种之一。螳螂拳兴盛于清末民初,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外侮内乱民不聊生,人民群众求自强保家国的需要高涨,因此螳螂拳应运而生。特别是第七代传人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世称“三山”,1933年,其二人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擂台赛,冠绝一时,载誉而归,螳螂拳由此名震全国。
除螳螂拳之外,清朝中后期莱阳还流行地趟拳。俗语说:“水口的工夫躺下使劲”,讲的就是地趟拳。地趟拳代表人物是宋允通,民国《莱阳县志》里详细地记载了他的事迹。在莱阳练习地趟拳的还有北高格庄村的梁国选,也很有名,当时共有十位著名拳师,有“十虎之目”。地趟拳在莱阳传播很广,螳螂拳名师李丹伯、姜化龙都是先学的地趟拳,再将地趟拳的精华融进了螳螂拳,才使螳螂拳日臻完善。
与地趟拳同时的还有一个长拳派,最先的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间的一位道士许青云,“颇尚气功,周身坚硬如铁,长于跳荡”,保驾山人孙可扬,得其真传。孙游历辽东时,曾遇见老虎,拳击其肋而毙之。孙可扬与宋允通齐名,当时有谚语说:“打得精,宋云通,打得强,孙可扬。”
莱阳的武术文化传统深厚,成就巨大。莱阳的螳螂拳已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申请。武术文化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