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南部秦岭巴山腹地的汉阴县,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在这里上山下乡,又在这里工作过几年。
由于对故乡虔诚的热爱,我从中学时就打听和查阅了好多资料,把汉阴县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记得很熟。
汉阴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地质勘探和考古,发现了当地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行政设置始于秦代,曾名安阳,故有孟浩然吟诗《登安阳城楼》。名称几经变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汉阴,又有诗人张藉吟颂“闻道汉阴山水好”。汉阴名称的原委,是遵循中国自古文化和地理方位的规范: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也阳(湖北汉阳的名称从此规范而来)。唐代汉阴县的县城在汉江的南岸,故名汉阴。后因汉水泛滥,城池被毁,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县城迁至距原县城100多里的汉水北面(即今县址),迄今仍沿称汉阴。
在县城和汉江之间,东西横亘着秦岭的支脉凤凰山,该山跨越安康、石泉、汉阴、紫阳四县(市),是安康地区跨度最大、面积最广、山峰最高的山脉。
在当地,人们总是把凤凰山看做与秦岭、巴山平等独立的山脉,凤凰山与巴山之间有汉江,秦岭与凤凰山之间有月河,这样,汉阴县就形成了山水复山水、“三山夹两江”的美妙图画。而月河两岸和汉阴县城周围,就成为富饶的“月河盆地”。我家乡的人对汉阴县、特别是对“月河盆地”非常自豪和骄傲,称此地是安康地区的“白菜心”。
在我小的时候,汉阴县城的城墙是完整的,东南西北的四个城门楼尽管很旧,但完好无损,上面还立有木塑神像,上中学时经常与同学到城墙上散步,到城门楼中游玩。
由于历史的悠久,历朝历代为小小的汉阴县留下来许多名胜古迹,如古城墙、文庙、菩萨泉、铁瓦殿、文峰塔。在这些古代建筑中,我小时候对文峰塔情有独钟。文峰塔,又称魁星楼,屹立在县城墙的东南角上,是高12丈的5层六角砖塔,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三层塔门上端书“文星高照”,两旁对联曰:“塔势凌云开笔晖,人文启秀焕奎光”,塔基背面嵌有“腾蛟起凤”。塔顶长出一株百年长青的女贞树,久旱不枯。开始我崇拜的是塔顶的女贞树久旱不枯的生命力,上中学后则进一步崇拜塔的名称。文峰者,文化之巅峰也,它象征着故乡文化品位和层次很高,同时又激励着人们要拼搏和攀缘文化教育之峰。为此我曾经这样写诗赞颂过文峰塔:“少崇魁星楼,景仰文峰秀。登临宝塔顶,美景放眼收。塔上白云走,塔下月水流。日出披彩霞,夜空挂银钩。风来搭铃奏,雨过虹当头。西望铁瓦殿,瓦当神灵佑。攀塔驾北斗,伸手摘星球。魁星照沃土,凤凰鸣歌喉。父老乡亲好,游子情悠悠。”
“文星高照”确实为故乡汉阴县普照了文化之光,增长了汉阴的风水,使得故乡人杰地灵,出了中国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在“五四”运动中与“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二马”(马幼渔、马衡)齐名的“三沈”。“三沈”者:汉阴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也。沈士远,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博物馆文献馆主任。沈尹默,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沈兼士,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等职。1925年后任故宫博物馆文献馆馆长等职。一家三兄弟同时取得这样的成就在全国罕见。
天上的魁星有文有武,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汉阴亦是文武双全。家乡汉阴县的父老乡亲对出自本县的老红军、老革命、老将军何振亚、沈启贤几乎是家喻户晓、崇拜有加。何振亚(1913—1978),陕西省汉阴县人,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曾任空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沈启贤(1911—)也是汉阴县人,与何振亚同时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将,获国家一级红星功勋章。去年6月中旬,沈老将军做“九五初度”,我特别献上了《敬颂沈启贤老将军九五华诞》:“名不经传小汉阴,地灵养育大将军。何老辞友早仙逝,沈老喜迎九五春。驰骋疆场谋解放,戎马倥偬为人民。敬颂前辈松鹤寿,京都景仰故乡尊。”
祝愿我的故乡故士,繁荣、兴旺!
祝愿我的故乡亲友,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