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镇位于广东省紫金县境东南部,东邻水墩、洋头,西连瓦溪、九树,南接苏区及惠东县马山乡,北与乌石乡及水墩的秋溪、群丰村相接。镇政府驻地龙窝圩,西北距紫金县城28公里。2009,全镇总面积4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333公顷、耕地50121亩;下辖3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17663户、79610人。
龙窝得名:相传有一占天师为寻找一条“龙脉”,由昆仑山经江西到此,发现却是条“孽龙”,施法叫它永驻于此,故名龙窝。境域明代属琴江都宝洞、彭坊、龙窝社,部分属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属宝洞、彭坊、嶂下社,龙窝约,部分属松坑、琴清溪、泷下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0年属第三区龙璜乡,民国34年改为龙光镇。建国初为龙璜镇,1952年为第三区,1957年分设龙窝、嶂下乡,1958年10月建立龙窝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头公社,1963年3月洋头公社并入龙窝,1972年8月又分出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龙窝镇。
龙窝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与乌石乡交界的官山嶂为最高峰,海拔796米。龙窝河(又称南琴江)流经洋头,流向五华。主要资源有木、竹、油茶、药材、松脂及矿产等。其中黄洞村沙梨驰名紫金县内外;木薯、柑桔、三华李的产量闻名全县;瓷土、钨矿、锡矿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
镇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区之一。1923年成立龙窝区农会。1925年建立中共龙炮区支部。同年冬,蒋中正、周恩来率东征军驻龙窝圩。1927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师在龙窝会师。同年,成立中共龙窝区委、区苏维埃政府。保存文化遗迹有龙窝圩天主堂、牌楼村节孝牌坊。桂山石楼位于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村,又名“长春楼”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当地富豪廖肇衍所建。该楼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楼为六层结构,通高20米,一、二层同花岗岩条石砌筑墙厚1.5米,于2003年重修。这是一组以花岗岩条石和特钊大青砖砌筑的建筑群。该楼设计精湛、结构牢固、气势宏伟,对研究紫金地区乃至河源地区的民居建筑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楼于1999年1月公面布为县级保护单位,2004年公布为河源市第一批受保护古建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