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贤
古隆贤1826年出生于现惠东县安墩镇葵双村老亚布,6岁随父流落广西,以打铁谋生。1844年初参加太平军,1852年为右四军两司马。次年5月升金四辛、四监军,7月擢金四总制,守天京太平门,8月封恩赏检点。1854年5月,升殿左三十九指挥。1856年6月,进援湖北武昌。12月武昌失陷后,从韦志俊转战江西、安徽。1859年10月,韦志俊在安徽池州叛变后,古隆贤受遣攻打芜湖,与刘官芳、赖文鸿等反戈讨逆,并得杨辅清之助,夺回池州。1862年春,因屡建奇功,古隆贤被封为“奉王”。次年9月,古隆贤降清后携家眷辗转回到家乡惠东安墩定居,1875年病故,埋葬于安墩镇宝安村红珠坳。
古龙贤介绍:
古龙贤 (1826~1875),安墩镇葵双村人,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手下的一名高级将领,封号奉王。古龙贤6岁时随父流落广西,以打铁为生,1844年初在广西参加太平军;1852年(咸丰二年)为右四军两司马。次年5月,升金四辛、四监军,7月擢金四总制,守天京(今南京)太平门,8月封恩赏检点;1854年5月,升殿左三十九指挥。8月随西征军至湖北汉阳,旋退守田家镇,12月又随军东退江西九江。次年为检点;1856年6月,进援湖北武昌。12月武昌失陷后,从韦志俊转战江西、安徽。1859年10月,韦在池州(今贵池)降清,他旋被派往攻打芜湖,即与刘官芳、赖文鸿等反戈讨伐,并得杨辅清之助,夺回池州。次年1月,与刘官芳等占南陵,后参与摧毁江南大营之役;1862年(同治元年)春,因屡建奇功,被封为“奉王”。次年3月,逼祁门,旋攻休宁,再攻泾县,占黟县,副徵州(歙县),复退回;1863年10月,石埭、太平、旌德三县降清后,携家眷辗转回到家乡安墩老亚布村定居。1875年病故,葬于现安墩镇宝安村塘下红珠坳(小地名珠古坑)。
罗仲霍
罗仲霍(1882~1911) 仲霍名坚,别字则君,广东惠阳县苏茅栊乡(今惠东县白花镇苏峰村)人。太平天国之役,有罗添者起义新安、九龙,率万人人长沙,与洪秀全合,转战克捷,以功封都督,仲霍其堂侄孙也。仲霍幼就傅,聪明颖异,崭然露头角。前清科举时,乡塾竟习帖括,仲霍独好作古文。年及岁,父卒,事畜无资,授徒邻里,奉母以孝闻。逾二年,家益落,子身走安南、南洋各埠。1906年,在槟榔屿师范学堂以最优等卒业,旋筹办吉隆尊孔学堂自任校长。嗣返槟任崇华学堂教职。后往荷属火水山中华学堂充校长,及该埠报馆主笔。获晤孙中山先生,亲炙其言论丰采,大启民族思想,遂游各岛,演说革命。辛亥正月,由南洋返香港,从事秘密运动。妻闻耗挈子往访,仲霍避不见,友人强导之。夫妻阔别十年,寒暄数语,冷淡逾昔日,相处月余。宾朋杂,筹谋大事,日无暇暑,绝不及于家务。盖其以身许国,家族主义早已脱离。迨3月29日,偕黄克强先生及诸同志攻督署,伤左足,误走旗人街,被执缚之庭柱。仲霍对清吏倡言革命理由,痛骂满奴,洋洋数千言;卒被害,年三十岁,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烈士长于诗文,所作诗尤沉郁有奇气。现存遗着有《感怀》,《丙午在槟榔屿平章馆楼上晚眺有感》,《戊申重游南越》,《辛亥春返国留别诸同志》,《夜雨有怀》及《仲春十五夜感旧》诸作。
《感怀》诗共为七律四首,诗云:
十年浪迹天涯路,阅历多时忧患深。敢说处囊能见未,几经投磐孰闻音!为怀家国频挥泪,不了恩情未称心。读罢离骚三五遍,剑光灯影两沉沉!
长铁兴歌一再弹,风潮满目不堪看。容颜秋柳几经瘦,气节冬松尽耐寒!只有虫声伴长夜,都无人语劝加餐。飘蓬本是半生惯,底事徒悲行路难。
俯栏披发仰长空,剑影光芒贯白虹;奋走风霜轰逸气,悲歌涕泪位奇穷。抚心常抱千秋恨,得志当为一世雄!冷眼观人回首笑,侧身遥望莽苍中。
无端瞬息到中秋,岁月催人触景愁。一世繁华空眼底,千秋歌哭上心头,情天有恨何时补?恨海无声永夜流,闻道飞仙能缩地,借他奇术到瀛流。
《丙午在槟榔屿平章楼上晚眺有感》云:危楼蹲百尺,俯瞰海潮流,天际孤帆远,峰前落日收。凤高悲鸟逝,波静羡鱼游,独有苍茫感,难消身世愁!”
《戊申重游南越》云:新亭一掬泪汪汪,哭遍天涯事可伤。四海风云成浩幼,九霄鸿鹊自翱翔,百年气焰悲胡虏,万古精忠痛鄂王。少年奸奴甘卖国,怜予对影吊斜阳!
《辛亥春返国留别诸同志》云:陨霜杀草一何悲。赤子扶扶捧首啼!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英雄老至忽如电,世事云翻雨覆时;漫把先鞭让祖逖,黄龙置酒岂无期?公等健儿好身手,愧余一介弱书生!愿将铁血造世界,亚陆风波倩汝平!
罗家杰介绍:
罗家杰 原名罗伯隽(1866~1927),高潭镇岭头村人。自幼勤练武术、臂力过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参加戊子科试高中进士。清光绪十八年(1892)赴京殿试,考取壬辰科武状元第四名,获钦点御前花翎侍卫,官至三品。后出任直隶省(今河北)游击府总领,至民国二年(1913)退职返乡,卒于1927年。
谢佐芝
谢佐芝(1916- ),又名佐德,惠阳县三多祝(今属惠东县)人。新加坡客家名流、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著名客家问题研究专家。历任新加坡客属总会监察主席、顾问,新加坡惠州会馆总务、顾问,香港崇正总会顾问等职,服务乡亲,贡献良多。现任新加坡崇文出版社、远程出版社社长。
早年毕业于惠州山中学。21岁只身赴马来西亚,后迁入新加坡。学识渊博,勤于著作。创办过《狮报》,编写《马来西亚惠侨总览》、《马亚西亚哀国亲》、《新加坡旅游便览》、《真空教联合会特刊》、《德教教义》等书,1992年还编撰出版《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和《教道真义》两部称为“反欧风美雨”的著作。与归侨作家张永和合作编著36万字的《胡文虎传》,在新加坡出版发行。
爱国爱乡,情系惠州。1988年秋《惠州乡情报》创刊时,积极支持,亲自题词。曾撰写《惠州人的精神》、《惠州的人文学术与民族思想》、《叶亚来甲必丹》和《追随孙中山革命的邓子瑜》等文章,刊登在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讯》等刊物上。经数年呕心沥血,辛劳奔波,主编《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一书,1990年7月出版了上、下两册,1400多页,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其中介绍了自唐代以来的惠州名人,提高了惠州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朱观喜
朱观喜 (1891~1980),平山镇百丘田村人。1923年春组建百丘田村农民会并任会长,1925年加入中国0。历任平山区农会会长,惠阳县第届农民协会委员会长,广东省第一、二届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东江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至1928年先后率领农军参加平山三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悬赏100大洋要其人头,百丘田村也遭10多次边境证剿;1928年至1930年经省委批准化名朱吉,任顺德容奇市区委委员;1930年11月因叛出卖在顺德陈村被捕人狱,翌年8月革命友人营救出狱;1931年8月至1936年在顺德容奇市区委工作;1936年至1948年返回百丘田村,曾任惠东行政督导处高河乡乡委和农抗会常务委员;东纵北撤时因年纪较大留下任惠阳县农协副主席,协助抗日游击队交能站、情报站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惠阳县供销社副主任、惠阳县0秘书等职;1956年退休。1980年病逝。2002年百丘田村村民在村旁竖其塑像一座以作纪念。
翁式亮介绍:
翁式亮 字文史(1880~1938),多祝镇人。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曾任速成学堂学兵营排长、队长。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9月自三多祝率众举义,参加光复惠州之战。后随陈炯明入广州,任循军团长、都督府陆军司参谋。1912年任广东陆军步兵学校监督、校长(少将衔)。1920年12月任粤军司令部副官处长兼第二独立旅旅长。1921年讨伐旧桂系军阀时,任“援桂”粤军左翼军指挥。1922年,追随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北伐。同年10月,入福建配合直系军阀攻击北伐军,被许崇智部击溃后退回汕头。年底,任陈炯明粤军统领部统领、第四军军长。1923年1月,因害怕受到粤军夹击,致电孙中山“待命改编”。2月,被孙中山收抚。4月,被北京0任为陆军第十师中将师长。5月,乘沈鸿英叛乱之机,又与叶举等在东江地区叛乱,任独立师师长,与叛军分三路进攻广州,但遭到各路讨贼军反击而溃败。1924年秋,脱离陈炯明寓居香港经商。1932年任粤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垦处长兼垦殖场长。1935年12月,主持建成惠阳平潭粮厂,资金来自加征洋米入口税剩余的款项,并以-强买农田作厂地,耗资共300万元(毫洋)。曾筑惠(惠州)平(平山)公路、平(平山)多(多祝)公路,倡建惠(惠州)樟(樟木头)公路。1937年出资1500元加上西湖经理委员会1000元,将原为石桥的惠州西湖横槎桥改建为混凝土桥,并扩宽加高桥面,以畅通舟车。1938年日军侵惠,平潭粮厂被毁,翁居家而卒。
戴焕其
戴焕其 小名戴煌(1882~1928),高潭镇中洞村人。1926年春加入中国0。父亲戴梅是清朝贡生,幼时家景殷实,每年可收二、三千担租金,高潭圩开有“昌号”染坊,在海丰有“中兴”副食店,住宅有“百庆楼”、“百祥楼”两座大宅弟。戴焕其早期在外读书,思想活跃,早期接触新思想,信仰孙中山,从外地求学回乡与黄星南、罗炽卿秘密串联发动农会组织。1923年中洞乡农会成立时,戴当选为农会委员,7月26日强台风袭击高潭,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粮食失收,戴焕其坚决支持减租减息活动(当时中洞村的土地95%为地主、封建公堂占有,戴家占百分之四十),戴这一舍身家以全大义的行动,为高潭区“二·五”减租的实行起了典型示范作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洞成了海陆惠紫四县农军汇合的中心。南昌起义部队在中洞整编为中国革命军第二师,师部设在“百庆楼”。戴焕其家的“百庆楼”和“百祥楼”成了农会、0东江特委和“红二师”设置办公机构和领导人的住宿及物资贮藏处,戴焕其承担了几县农军、区农会和“红二师”的后勤工作。他的家成了名副其实革命者之家。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0成立之日,戴焕其把家中所有田契、借贷存据等全部搬到“百庆楼”前的晒谷场上当众烧毁,为根据地内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27年冬红二师参加海陆丰第三次-时,戴焕其任0东江特委后方留守处主任;1928年3月下旬-重兵会攻中洞,在我军撤退时因埋藏银元和贵重物资走迟一步,因而不幸被捕,接被枪杀于坳下石墩稻田里,牺牲时46岁。
同是惠东的孩子也点点看吧:
天天天晴的围脖:
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