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历史

历史

海陆丰历史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政策,置惠州府管理。于是,海陆丰地区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
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西汉建立以后,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

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政府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请求内附。南越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中宿县(今清远)。在汉代,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公元265年(吴甘露元年),改傅罗县为博罗县,分博罗县置欣乐县(今惠州市惠城区)。
326年(东晋咸和元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331年(咸和六年)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东莞市)。此时海陆丰地区属东官郡海丰县、海宁县。
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析欣乐县东部置怀安县(今惠州惠东县),海丰县(海宁县西部此时已归还海丰县)省入怀安县。483年(南朝齐永明元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析龙川县置河源县、新丰县,析怀安县置陆安县(今陆丰大安镇)。503年(南朝梁天监二年)东官郡东部再次析出设梁化郡,这时东官郡范围缩小,仅管辖:增城县、酉平县(今惠阳区)、安怀县(今东莞市)、博罗县、宝安县等五县。南梁时,海陆丰地区属梁化郡怀安县、陆安县。
589年(隋开皇九年)改欣乐县为归善县。590年合并梁化郡(含海陆丰)、义安郡、始兴郡(今韶关市)、东官郡(今深圳东莞)置循州,治所在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隋开皇十年的循州地域最为广阔;十一年(591)则将东官郡并入广州,始兴郡改设韶州、义安郡改设潮州。海陆丰仍属循州(治所在今惠州)。
605年(隋大业三年)更名龙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复名循州,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南齐陆安,唐改安陆),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惠来、普宁、揭西(今惠来西北部客家地区、普宁西部客家地区、揭西客家地区)。唐武德五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潮、韶三州;至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废安陆县,复并入海丰县,仍隶属循州;循州总管府撤并入广州总管府管辖。广州总管府为唐岭南五管之一,又是唐岭南经略史驻地。杨世略,属于粤东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飞泉径;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总管三州其间,他促进了潮州、循州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今粤东人有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曰平南路,公园曰平南公园;并为其建祠、立牌坊,上书“飞泉玉露”,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
917年(南汉乾亨元年)循州移治龙川县,归善县改为祯州,海陆丰地区随属祯州。
971年(宋开宝四年)设广南东路祯州,1021年(天禧五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八都。
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
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道,1930年(民国19年),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惠阳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粤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乾、捷胜、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乾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辖区内设有4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场,市政府驻汕尾市城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引领汕尾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