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置县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此前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曾游历于饶,夜宿双流寺,闻鼓角声,起视四方,见山川奇秀,说此处将来必为城邑。遂题“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饥荒,此处半收”的碑记,置县时以此寓意取县名“饶平”。盖“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也。昔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聚居,创造光辉灿烂的商周“浮滨文化”。唐初,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平定南诏之乱,带来中原文化,使饶平开化较早,是中原汉人南下,从闽东路入粤的第一个落足点,素称粤首第一县。
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磨合,使饶平文化底蕴深厚。饶平人民勤劳奋发,开拓进取,抵御外侮,反抗压迫。置县以后,科举连登,人文鼎盛,英才辈出。有一科七举人,一巷四进士;一门三武举,八角(楼)九进士;五桂联芳,兄弟同登龙虎榜之盛事。明代工、礼两部尚书盛端明,礼部尚书黄锦,布政使陈天资、黄琮,按察翁理,御史苏信,国子监佐教曹宗道,京官济济一朝,有“御街说白话”之赞。宋代张夔为茂名县令、廉州通判,清介南中第一,高宗赐玺书褒扬:“南有张夔,北有周昕”;南宋潮州都统张达、妻陈璧娘忠烈抗元,气节千秋;明朝张琏拥有10万农民起义军,改元造历,威震闽粤赣浙一方;嘉靖年间林凤冲破海禁,开拓海上贸易,率300多艘的船队,协助菲律宾人于马尼拉打败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沟通中菲经济、文化;清初朱阿尧任复台先锋、右协水师提督,协助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光绪末年爆发孙中山领导,陈涌波、余既成发起的潮州黄冈丁未起义,推动全国反清浪潮,“以结辛亥革命胜利之果”(孙中山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饶平革命烈火高燃。1927年5月5日,饶平农军在中国共产党饶平县支部领导下,暴动成功,攻克饶城,开辟红色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朱德、陈毅率“八一”南昌起义军一部在饶平茂芝召开军事决策会议,“穿山西进,直奔湘南”,最后到达井冈山。抗战时期,饶平军民英勇抗日,参加南澳岛战役,痛歼日本占领军;龙湾、鸿港等饶平人民多次抗击日军,击毙日伪军多名, 缴获电船、枪械一大批,保卫海疆,保卫家乡。饶平人民为革命,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先后牺牲400多位烈士,写下光辉灿烂的史篇。
新中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办水力发电,围海造田,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被评为省农业先进县。在击沉敌舰的“八•六”海战中,饶平入伍的海军战士麦贤得,头部严重受伤,脑脊液外流,仍坚持战斗3小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分别报道他的英雄事迹,国防部特授予他“战斗英雄”光荣称号,所在南海舰队601艇被授予“英雄艇”称号。中科院学部委员庄育智为国防科研做出重大贡献;中大名教授詹安泰,词学精湛,国内外驰名,日本人誉为“南詹(安泰)北夏(承焘)”;北大名教授、潮汕第一个留学博士张竞生,是思想超前的哲学家、译著家;著名戏剧作家郭启宏,剧作成果累累,被称为当代中国戏剧创作“三驾马车”之一。
饶平布马舞气概雄健,舞姿优美,享誉粤港澳,载入广东民俗大观。饶平体育运动出人才,有国际级运动健将、挺举创世界纪录的举重运动员张惜香;有帆板全国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冠军的刘友才;有帆板全国赛第一名、全运会冠军的张楚君等,体育运动享有盛名。莘莘学子勇攀文化高峰,有全省文科“高考状元”的沈炜虹等,1979年至2005年共有48337名学生考上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