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十大特色文化之山川名胜文化

历史

莱阳十大特色文化之山川名胜文化

莱阳文化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进入繁荣期。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归纳出十大特色文化:①梨文化、②龙文化、③大理石文化、④参文化、⑤灯文化、⑥道教文化、⑦武术文化、⑧山川名胜文化、⑨诗歌文化、⑩书画文化。这十大特色文化,凝结了广大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经过了久远历史的积淀和磨砺,价值深厚,具有稳定性,是莱阳宝贵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树立城市形象,开发旅游产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八)山川名胜文化
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云:“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后来名胜地也多称其景物为八景,如:燕京八景、西湖八景等。八景之说由此滥觞。

莱阳八大景,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八景诗是金代进士赵植所做的是八首七律,包含有“嵯峨暮雨”“石桥酒帘”二景;明清两代,莱阳名士咸怀良、张瑞征、张重润、县令万邦维等又作八景诗,以“游仙避暑”“望石游春”“五龙汇涨”“七子联峰”“旌旗晓霁”“挺城牧笛”“马山夕照”“招虎晴岚”为八景,莱阳八景便固定下来。八景诗的出现,充分表达了莱阳人民对家乡山川风物的热爱,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

雍正十三年,海阳县从莱阳析出,“招虎晴岚”一景划归海阳县,莱阳老八景不再,遂又有“石桥断霜”“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等莱阳城八景的说法,但是民间传言,语焉不详。解放后,事物大变,“游仙避暑”“望石游春”“挺城牧笛”“马山夕照”俱风光不再。八十年代后,白鉴、宋文治等先生皆作新八景诗,将“嵯峨珠樱”“龙门避暑”“丹崖春雪”“芦港梨王”“洞仙宝泉” “龙珠宝岛”等景物列入,也吸收了沐浴水库、立交桥、梨香园、宋琬故居等新生景物入八景,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难成定论,但是人们对八景文化的热情未减。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