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最早出版的报纸

历史

包头最早出版的报纸

1925年冬,刘汉卿创办的《西北醒民报》,是包头最早出版的报纸。


清末民初,包头成为我国西北皮毛集散地,被称为西北之门户,然而文化教育仍十分落后。1925年1月3日,北京政府执政段棋瑞裁撒陆军检阅使,调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接受了国民革命的思想。1925年 10月 7日,西北边防督办公署迁至包头。冯玉祥“从张家口避居包头埋头垦种整训之事,再不参加内战,力主和平统一”,他决心在包头住下来,从而使包头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当年包头就建成第一所中学——绥远区立第二中学,就是今天的包一中,设立了平民教育学校116所。青年男女还同台演出《孔雀东南飞》,轰动一时。《西北醒民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西北醒民报》是民间集股创办的报纸,印刷出版后由报差送到订阅户。该报有时事新闻、地方要闻等栏目。19 2 6年 5月2 3日,还刊有政论《战争与主义》的文章,称“国民军虽纪律严明,而其政治措置,每多出人意外,致有反复之讥”。然而更多的文稿是妓院丑闻和广告,因此该报记者经常出没各家妓院之间。

1926年7月1日,《西北醒民报》一编辑身穿灰布大褂,头戴草帽,手提文明棍,到平康里妓院,妓女看他不是好东西,使了个虚套子将其打发走人。第二天,《西北醒民报》就刊登文章大骂这家妓院。妓院老鸨见到报纸后叫苦不迭,于是用皮鞭把这个妓女痛打了一顿。

《西北醒民报》还常常节外生枝,横行乡里。1926年7月7 日,《西北醒民报》记者刘筱潘,在戏院散戏后与一白殿甲发生口角,事后刘筱潘走通包头县警察局李资纯科长,将白殿甲拘捕,罪名是说白殿甲手持石块,尾随刘筱潘,想谋害刘筱潘的性命。于是把白殿甲左右手各打100大板,把白殿甲的两只手打的血迹斑斑。

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5年,中国国民党包头市党部成立,实际上是中共包头工委的办事机构。1925年,西北边防督办公署迁至包头,同年11月末,创办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机关报《西北民报》。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不久,包头建立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和内蒙古军官学校。

正当包头国民革命高涨之时,《西北醒民报》杯弓蛇影,胡造谣言,诲淫诲盗,与革命形势背道而驰。因此,《西北民报》不得不揭发《西北醒民报》,连续发表了《报纸的天职》、《一个妓女的日记》、《臭哉刘汉卿,愚哉刘汉卿》等文章,大造革命声势。同时,《西北醒民报》或捧或骂妓院,一些妓院的股东纷纷要求撤股,使得《西北醒民报》四面楚歌。

1926年7月23日,包头社会各团体向剿匪司令部呈控《西北醒民报》,控状写到:“呈为流氓办报,贻害地方,恳即立予封闭,以维风化。窃维报纸之功用,在报告确实消息,开通民智。近查西北醒民报,系无业流氓借此谋生,所谓经理主笔者,胸无点墨,白字连篇,贻害社会、莫此为甚。”那意思是说,我们特举报流氓办报的事,流氓办报,危害地方,恳切请求立即查封,从而维护地方的良好风气。维护报纸的本来功能,让报纸的报道确实真实,对百姓有益。现在的西北醒民报,纯属无业流氓用来谋生的,他们的经理和主要撰稿人,都是胸无点墨,白字连篇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没有比他们还厉害的了。

7月27日,《西北醒民报》终于被查封。

《西北醒民报》遭到查封以后,主笔不服,认定是中国国民党包头市党部捏造谣言,于是向包头县政府提出辩诉。县政府答复:“此案既经剿匪司令部办理,静待解决可也。”后来剿匪司令部针对《西北醒民报》的辩诉,答复道:“指控各节.义正词严,应准依法取缔,以维风化。国民党等指控各节,事实俱在,复按即得。”

正当刘汉卿因为报纸被查封不服而告状的时候,因他办报期间欠包头西北实业印刷局印报纸的钱30元,被逼无奈,只好逃之夭夭。包头最早创办的报纸——《西北醒民报》,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1931年12月16日,包头的官方报纸——《包头日报》创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