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距邢台市70公里,路罗镇西8公里处。该村分为3个自然村庄,全村200户,620多口人。历史文人称赞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该村自然风景独特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青水秀,民风纯朴,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
邢台县英谈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该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英谈村建筑多为明清时所遗存,筑有围寨墙,留有四门,错落有致,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古寨原是唐朝黄巢义军留下的营pan,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户举家来此落户,目前的建筑多为清代咸丰时所建,一处经典的明清建筑群。千年古寨,岁月流逝,原来的“营pan”被乡民叫来叫去(用了谐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
英谈村是中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指导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村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保护和初步开发,已成为中国北方艺术院校写生实习基地和国内外艺术专家创作基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艺术专家和文化名人前来观光欣赏,游客乐于不断。称赞这里是自然风景独特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使人们潇洒避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欣赏历史文化理想之地。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民俗奇事一,英谈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所谓堂口,就是路姓四堂。探查英谈历史,英谈村的宅院中没有农耕社会家庭中敬祭的各种神龛神码,而坐落在村中央的四大路姓堂口在人们心目中却充满了神秘和敬崇。逢年过节大家都到自己所属的堂口去献香祭祖,红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帮助操办,家庭纠纷由堂口主持人调解。堂口是英谈人的圣殿,也是村民血缘相传的链条和源泉。这种习俗在全国罕见,有人说这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组织体系的孑遗,四大堂口就是驻在营盘中四位将军的支系,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道教组织在民间的遗存。是与非,尚无定论。
民俗奇事二,家家有后门。按冀南民居风俗,四合院讲究进出只有临街的大门,认为宅开后门跑财招贼,而英谈村不仅家家院落开后门,且门开的与前门一样大,只是没有前门的宏伟和精雕细绘。仔细观察,无论前门或后门,每个门后左右都有一个直角型的墙垛。这固然是固门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时代,无疑也有着攻防掩体之效能。民俗有敲门而进之说,而英谈村只要家中有人就前后门大敞,客人可以畅通无阻。当地人笑谈,端着碗吃饭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户。笔者认为,农家院呈现的这种具有军事攻防功能的建筑奇观,不仅
民俗奇事三,妇女喜好纳鞋垫。山区人注意保护脚力,粗麻纳底细针纳帮做鞋不罕见,讲究做鞋垫的地方并不多,英谈村妇女对此却情有独钟。串村走户常看到妇女们手拿鞋垫在飞针走线,形成一种罕见的民俗景观。本以为这种习俗与历史上这里曾是驻军的营盘有关。军人要行军打仗,亲人远行心连心,送双鞋垫既是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信物,也是由衷的祝福和惦念。
民俗奇事四:石臼、石杵、石磨这些用具在今天的英谈村仍是举目可见的活景观。英谈人用它们捣豆沫、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米浆摊煎饼,尽管已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加工粮面的工具,但英谈人仍固守着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器具和生活模式,他们称这样加工的米面做饭香,与机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样。
是出进方便,也是世人将其称为古堡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的个人主页: